当前位置:
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关工委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年度培训暨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日期:2025-11-10    来源:北京市关工委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家校社协同育人
  11月8日,由北京市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办,北京市关工委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承办的关工委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年度培训暨工作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走深走实。北京市关工委主任梁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王新立,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北京市关工委副主任、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出席会议。北京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昭玲主持开幕式。来自北京市关工委、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家庭教育工作者与媒体代表300余人参会。
 
  北京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昭玲主持开幕式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致辞
 
  曹文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培训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届四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为推动政策落地、促进经验交流、凝聚行动共识搭建了重要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与教育部、市教委、关工委以及各区的协同联动,持续深化关工委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努力打造可借鉴、可推广的“首都样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作工作报告
 
  张雪作《北京市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年度工作报告》。她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关工委、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全国率先推进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五年来的探索实践,全市16个区建成120个咨询室,构建起组织完善、队伍多元、服务深入、数字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切实打通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张雪指出,建设中还面临着功能定位尚需明确、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多元协同仍需统筹、经验提炼与推广有待加强等现实挑战,并提出要提升站位,建强队伍、做实服务、强化协同与技术赋能,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承载着服务家庭、助力学生成长的重任,是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支点。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重点,要发挥关工委的作用,助力北京市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讲话
 
  李奕充分肯定关工委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北京市始终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作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趋势,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认识和理解新域新质教育,拓展育人全新场域,提升育人全新能力,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高效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李奕强调,要注重“教联体”建设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一是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新型关系,打破边界,重塑功能,融合力量,形成深度协同、赋能共生的育人生态系统。二是推动育人要素的顺畅流动,注重面向青少年成长的直接要素输送,助力长链条人才培养。三是由单一目标向融合目标转变,推动各方优质要素聚焦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四是由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依托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联动,更好地服务家长选择和学生成长。
 
  北京市关工委主任梁伟讲话
 
  梁伟强调,需从战略层面深刻认知推进教联体建设的重大意义。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北京作为首都,应率先开展学习贯彻与创新实践工作。北京市关工委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与“五老”优势,为形成“北京方案”贡献力量。自2019年起,北京市率先开展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工作,从首批40家逐步扩展,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数量达120家,形成了家校社多元联动、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成为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精准化、系统化的重要载体。下一阶段,北京市关工委将聚焦自身职责定位,强化部门协同、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工作,深化咨询室平台实践,推动教联体建设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治理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持续助力首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学习研讨活动,更是实现从经验传播向制度推进转变的关键环节,这体现出对参会人员将培训成果切实落实到未来工作中的殷切期望。
  会议期间,设立主论坛与三个分论坛。主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东主持。北京市通州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雅岚、上海市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特聘专家金德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万霞分别作主题发言。
  王雅岚以《关工委助力教联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为题,介绍通州区通过构建联席会议制度、整合“五老”资源、强化社区协同,形成“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探索出关工委助力家校社共建“教联体”的有效路径。金德江结合上海虹口区的实践,分享基于家长学校的数字“教联体”建设经验,强调学校层面需立足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区校联动协同育人新生态。万霞以《从学校到社区:教育生态的共建与共享》为题,介绍海淀区推动学校融入社区、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做法,通过开设周末公益课、“好老师进社区”等项目,建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和家长职工团,形成“三个一致”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支持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生态。
 
 
  分论坛围绕“家校社共育咨询服务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社区支持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分享”“关工委助力教联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三大主题展开研讨。分别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关工委“五老”志愿者 杨森,北京市通州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雅岚,和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宋学淑主持。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邵红云,胡秀迎北京开放大学房山分校(区成人教育中心)胡秀迎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三小学分校何云等来自北京十六个区的十八位代表分享了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张俊主持闭幕式。三位分论坛主持人分别对论坛的案例分享及交流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康丽颖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会议全面呈现了首都教育系统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教联体”建设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在理论层面达成了共识,在实践领域汇聚了合力。展望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持续强化平台建设并推进理论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教育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与会代表达成一致共识,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已然成为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借助机制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育等方式,北京市正持续健全家校社协同机制,增强教育服务的专业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