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用心洒桑榆 用情暖心田——记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干部处干部 杨卫军

日期:2024-09-11    来源: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2015年初,在部队服役10年的杨卫军转业到市一中院,从事老干部工作,这一干又是一个10年。军人出身的他在这个岗位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工作能力。
  10年来,杨卫军自觉践行“安专迷”精神,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赢得了老干部的认可、信任和好评,因工作突出,先后被院里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多次被嘉奖表彰,获评北京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杨卫军(左)到精神病院探望老干部病患
 
  用心用情 为老同志送去关怀
  十年的部队经历让杨卫军对于老干部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老同志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其中很多人更是战争的亲历者。在部队里,我就曾有幸与一些老同志共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更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事。”
  因此,杨卫军在工作中始终把老同志们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服务,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近十年来,杨卫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无论寒冬酷暑,始终坚守着对老干部的关怀与尊重,坚持走访看望了两百余名老干部,不仅向他们送去了温暖与问候,更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面对患重病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杨卫军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有一位老同志患有重症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而他唯一的近亲属姐姐也是重症精神病患者,姐弟二人都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卫军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他与老同志的主治医师紧密合作,商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确保老同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如此,他还定期到医院缴纳医疗费,为老同志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在转院治疗的过程中,杨卫军更是亲力亲为,承担了接送和陪护工作。他深知,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稳定的环境和关爱至关重要。因此,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始终坚守在老同志的身边,给予他最温暖的关怀和照顾。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卫军更是冒着感染的风险,坚持为老同志办理转院手续,寻找合适的护工。他四处协调奔波,不辞辛劳,只为确保老同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段经历让杨卫军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了老同志在晚年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因此他积极协调院里制定出定点、定人、定标准的“三定”式重点帮扶计划。伴随着这一计划的推广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同志都得到了更加精准到位的服务。
  拓展平台 全面展现老同志风采
  目前,市一中院有离退休人员240人,其中党员183人。为规范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针对老同志们居住分散、年龄偏大的特点,在院机关党委指导下,杨卫军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进行了增设。
  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在居住集中地、学习集中地、活动集中地,将原有的三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划分为六个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设立党支部,并按照规定进行党支部选举,推选威望高、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党员进新支部班子。目前,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年龄最小的61岁。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老同志无需长途跋涉便能够参与到组织活动中,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也有了极大改善,老同志们在学习之余,还能和其他同志交流心得、共同参与各种文娱活动,老同志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同时,杨卫军还积极探索并设置了灵活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及时建立、完善党支部微信群,确保新退休老同志、党员能及时找到线上组织,不断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活力。得益于灵活的支部设置,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党员们也始终坚守在服务一线,保证了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治安巡逻、桶前值守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杨卫军努力搭建拓展平台。他在老同志居住相对密集的潘家园南里和久筑两个社区,组织引导以杨庭椿、范洪友为代表的老党员先锋队积极开展安保巡逻、法律咨询服务工作,激励老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增添正能量,有力弘扬了政法系统“六项机制建设”名片效应。杨庭椿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政法系统“金色夕阳社区法律服务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中,久筑社区老党员先锋队荣获“先进集体”、范洪友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尽管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10年,但杨卫军依旧充满激情。他表示将继续用心为老同志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让老干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深入人心。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干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