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四心”只为桑榆情——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事务中心 董书芬

日期:2024-09-11    来源: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事务中心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2004年,董书芬告别了熟悉的军营,转业到地方,并投身老干部工作,开启事业新篇章。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她始终用孝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为老同志们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服务。
  工作中的董书芬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她内心的热情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老同志们的心。她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座右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老干部的关爱和尊重,也赢得了老同志们的信任与好评。
 
 
  政策服务两手抓 用心陪伴解心结
  初到老干部工作岗位的董书芬,面对全新的环境,军人出身的她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角色。她深知,要想在这个岗位上做好工作,就必须以最短的时间熟悉相关政策和工作流程。
  为此,董书芬加班加点地学习老干部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政策知识,熟悉了工作流程。凭借这股热情,她很快融入了老干部工作者的大家庭,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政策知识开展老干部工作,受到了老同志和同事们的肯定。
  除了在政策学习方面下功夫,日常服务上董书芬更是对己严格,按照眼勤、腿勤、嘴勤的“三勤”原则,与所服务的老同志建立深厚的感情。20年来,她累计走访慰问1200余人次,既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地为老同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又耐心细致、柔风细雨地纾解老同志紧张情绪。
  有一次,一位离休干部与子女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拨打了董书芬的电话:“小董,我现在气得脑袋痛,和他们说话也说不通,你来给我评评理!”
  到了老同志家中,董书芬先是安抚老同志的情绪,随后认真听老人讲述事情经过。其实就是老同志和孩子们因为沟通不畅造成了误解,双方都是为对方着想,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董书芬当起了“调解员”,建议他们先冷静下来,再好好沟通。几天后,她将双方叫到一起,大家敞开心扉,误会也就随之解除,老同志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不再为琐事争执,而是更加珍惜相互陪伴的时光。
  看到这一幕,董书芬深感欣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难题和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有理解和支持的心态。每次看到老同志们和家人们化解误会,其乐融融,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没白费,心里也暖洋洋的”。
 
 
  危急时刻显担当 守望相助渡难关 
  二十年来,只要老同志有需求,董书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问题,她把每一位老同志都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用孝心、爱心、细心和耐心真诚地为他们服务。
  一次,一位老干部住院需要紧急手术,并且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而他的身边只有老伴儿陪伴,一时间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得知消息后,董书芬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安抚老同志和家属,同时鼓励老同志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勇敢地战胜病魔。
  在董书芬的鼓励和陪伴下,老同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进行6次手术,老同志成功地脱离危险,康复出院。
  还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出现了消化道大出血,情况十分紧急,得到消息的董书芬立刻赶往老同志家中。然而,现场的情况比她预想的还要危急。她第一时间联系急救中心,将老同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她还要不断安抚家属的情绪。
  救护车抵达医院后,董书芬陪同家属一起进入急诊室,密切关注老同志的救治情况。从下午15点到半夜23点,她一直寸步不离地守在抢救室外,并随时向医生了解老同志的身体情况。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同志的病情逐渐稳定。直到从医生口中得知了老同志转危为安的消息,董书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医院,回到家中休息。
  在董书芬投身老干部工作的20年里,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无论情况多么紧急,过程多么艰难,她却从未道过辛苦:“只要老同志们能够平安喜乐,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二十年来,董书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一颗真诚的心,为老同志们送去了温暖与关爱。她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夕阳也可以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而这光彩,也将永远照耀在老干部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