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那些事

时间:2018-01-12【字号 超大    来源:海淀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尹世昌
  说起海淀大诗人老崔--崔墨卿,很多老同志是从《海淀老干部》杂志上经常发表其诗作而认知的,其实他在文化圈(诗坛)早已名声显赫,头衔有好几个。老崔个儿头不高,赤红脸,胖乎乎,语速快,中气十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海淀人。可他肚子里头有学问,出口成章、满腹经纶,聊起海淀的人文史地、风土人情、旧闻掌故等一套一套不带重样儿的。他年少时就爱诗、背诗,年长时写诗、论诗,诗是他的良师益友,诗伴随他成长。他从一名清河毛纺厂青工,调到海淀区文化馆,这非同小可,没有点真本事是不可能的。他进了文学创作组如鱼得水,如沐春风,边写作边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切蹉,从而不断地提高了自己写作水平。他的诗作不仅在文化馆编印的诗刊上陆续发表,而且还在公开报刊上不断崭露头角。1985年,他被调入新成立的区文联,其诗作如泉涌越发不可收拾,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音韵。我不是行家里手,说不出什么道道,但喜读他气势雄伟的诗篇,令人热血沸腾。或深情厚谊、和谐温馨;或借物言理、催人奋起;或洞悉心灵,意境深远;或情景交融、赏心悦目。
  老崔热爱生活,积极反映时代特色和生活本质。几十年来他的工作、学习、生活从未离开过海淀,并对海淀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怀。他爱海淀、写海淀、颂海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已发表的2000余首诗歌中,涉及海淀的方方面面至少在一半以上,称他为不失泥土乡味的海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老崔的诗作可读、可阅,更可颂扬。写到这里不能不提他与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的精诚合作往事。一个用心书写,一个用心朗诵,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声情并茂、效果绝佳。回想2010年在海淀文艺家新春联欢会上,两人珠联璧合在一首“春天在海淀微笑”诗中,开始几句“春天来了,红灯高照;春天来了,放着鞭炮,春天来了,扭起秧歌;春天来了,舞动高跷;春到海淀科技园,中关村处处掀起创新高潮??”一下子震惊四座,人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融入到诗境中。诗人称朗诵家为:“给诗歌插上翅膀的人”,而朗诵家则深感诗人写的诗歌量身定做最适合他发挥,后来他们又有过多次合作机会,成为拨动了每个听众(读者)心弦的最佳节目。
  老崔不仅仅是响当当的海淀诗人,他的散文、随笔等亦可圈可点,可读性很强。他在《北京晚报》《谈北京》专栏里发表了不少有关海淀的传说、园林宅院、人物风貌等力作;在《大家·往事》专栏里,又发表了有关梅兰芳、马连良、刘宝全等十多位大艺术家的生前身后美事、趣事、故事等,非常生动,有意思。这里还要提及,他写的这些名家们,与海淀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的老崔是纯粹的海淀老崔,而他的诗文作品也越来越纯粹了。
  在我喜爱的集藏活动中,有一项用“剪报”设定各种专题,其中有一册定名为《崔墨卿诗文选》,共收录了他的诗歌292首、文章68篇、歌谣5首。当然,这些集藏的成果与他几十年创作发表的数字相比只是个零头,更无法同他正规出版的《诗里乾坤》、《燃烧的枫情》等5本诗集相比。但我并不觉得多此一举,恰恰在我喜爱集藏过程中获得艺术感染,这是最难得的。
  有时我也喜欢写写稿,爬爬格子,可惜基础差,谈不上正规写作,权当是写着玩。但我愿意去请教那些“笔杆子”,帮助我提高,老崔就是我求助的老师之一。2015年,我因参加北京市朗诵比赛,准备把稿子《别说自己老》寄过去请他帮我加工修改。老崔在电话中告诉我:“寄信太费时间,就在电话里说吧。”于是我通过电话先朗读一遍,再慢读第二遍。他逐段告诉我哪一行改两个字,再一行去三个字,又一行加个字等等。居然一次电话便完成了加工修改,让我非常佩服,到底是“高人”啊!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崔,精力还是那么旺盛,一点儿也不老。正像他诗中所写的:“??只要你心中装着别人,就永远不会老”。是的,老崔源源不断地奉献着那些有挚爱、有色彩、有味道的优秀作品。海淀人能有此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乃海淀人之福分,也是海淀的骄傲!
  (作者系区文化委离休干部)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