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追梦录

时间:2014-06-23【字号 超大    来源: 作者:

  人生总是在逐梦,各个年龄段的梦想各不相同。我退休后的梦想何如?请允许我慢慢铺陈。

  我于1937年在北京通州出生,1992年在通州区广播电视局退休,1994年正式离岗。当时有人请我去搞有偿服务,被我婉言谢绝。刚回家那会儿,觉得已经奔波几十年了,退了休得好好潇洒潇洒,什么也不能干了!于是每天除了放学时接接孙子,就是逛街串巷,过了一年多闲云野鹤的生活。后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思想也跟不上形势了,于是急不可待地想纳入社会,想学点东西,干点事情。进入1996年春,我兴高采烈地步入了通州区老年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学习生活。后来又进入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为老年群体开展义务服务工作,从而开始追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梦想,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诗苑徜徉乐榆桑

  世界文豪高尔基说:“读书是高尚的享受。”而这种享受并非青年人的专利,自古就有老而求学的先例。如明代老人求学读书,就恪守“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当时有三位八十左右的老者,同进“天关书院”读书,好学不倦,被誉称“天关三皓”,书院先生特写《三皓》诗一首:“养真慎斋与藤川(三人名讳),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古代的耄耋老者都深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的道理,我辈身为新时代的老年人,更不能“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那样散淡悠闲,不问世事了。当今,国家兴办老年大学,开辟老年人的精神乐园,让老年朋友人人霜华璀璨,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这代人,年轻时苦过累过,老来逢盛世,真是天大的造化。我入老年大学初期,学习的是保健和书法课。1998年春,学校开设了诗词课。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这间教室。通过贤师对古代诗词中千古流芳、万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的选讲,我深深被古诗词那优美的韵律、瑰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所感动;诗卷中描绘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的措语,更是精深华妙,感人肺腑,使我充分享受到格律诗词那独特艺术之美的洗礼和熏陶。从此,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笃学不倦。2002年夏,我有幸赶上了通州运河诗社的成立,成为首批会员。后来又先后攀附到朝阳区诗词研究会、北京市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组织中,从此步入了诗词写作的伊甸园。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又叠加诗社煦煦诗风的感染,以及热情诗友的激励,使我很快对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逐步对诗词的创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悟,于是开始了诗词的习作,并坚持笔耕不辍。还记得试笔之初,那是一次“三八”妇女节过后,单位组织春游。当我观赏到那鹅黄的迎春,嫩绿的柳绦,娇柔的草芽,很是兴奋,首次萌发了创作的欲望。回到家里,便试着写了一首《五绝?踏青》,“季月迎春俏,湖滨柳叶娇。林中栖翠鸟,姐妹过浮桥。”我的处女之作就这样诞生了,作为作业交给老师后,得到了充分肯定,从而更增强了我创作的信心。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学习诗词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陶冶情操,慰籍精神。人到暮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远去,生活节奏慢下来了,这时精神上就需要有所寄托。于是不妨吟吟诗,作作赋,与诗书交友,从中吸吮营养,愉悦身心,抒发情怀,岂非人生的一大乐事!正可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新诗咏罢乐心田。”尤其是当你遇到一些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的时候,更需要思想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抚慰。这时,翻开诗卷到诗的甘露中去沐浴,不失为涤荡尘滓,修复创伤的良策。我对这一点有着切身体会。那是个上世纪末的冬天,我家遭遇不幸,使我陷入痛苦的深渊,几天回不过神来。晚上睡不着觉时,就起来翻阅一些描写风光类的诗词,边读边抄,反复吟诵,让思想逐步进入诗画的境界。注意力一转移,那紧绷绷的心情就慢慢放松下来了,憋在心头的郁闷也徐徐排解。然后逐步地振作起来,理智地面对现实。真是一剂舒心的良药。

  读书有味身忘老,病痛韵文作良医。在空闲的时间里,静下心来,读读诗书,写写小令,就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这也是强身健体所必需的。诗词创作,总想“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小诗有味似连珠”的意境,这就是使你多读书,多学习,多动脑,还要多观察事物,做到厚积薄发。特别是每创作出一首作品后,总要反复推敲修改,在不知不觉中,头脑得到了磨砺,这种健脑的方式,胜过任何“脑白金”。精神有了寄托,寂寞、失落感悄悄地溜走了,从而延缓了衰老的进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不时遇到被排成铅字,散发出油墨芳香的作品送到手上,那耕耘收获的喜悦,更加难以言表。十几年来,我习作了四百多首诗词和散曲,还有多副诗钟和楹联,也曾获过奖。特别是2013年,在原单位鼎力支持和积极谋划下,辑录了三百二十多首拙作,还出版了一册《秋叶诗集》内部交流。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诗词理论的学习,还要加强文学修养,借以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二、服务社会献余热

  1998年10月,通州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书画展,会领导找到我,让我帮助宣传宣传。由于这个老年群团组织刚正式注册一年多,不被社会认知。当我看到那一帧帧道劲雄浑的书法和彩墨交融的绘画,虽出自耆年学艺的老人之手,却几可与名家之作媲美,令我很是震惊,于是我决心帮助这个老年群体进行深入宣传和奔走呼号。起初我是以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帮助宣传,次年便加入这个群体中,很快又被选为副会长,开始以主人的身份担起了义务宣传员的职责。进而会里的全部文秘工作,以及诗词、书法、绘画三项专业中的诗词专业的管理工作等重任逐步负轭在肩。一年到头需要动笔的工作很多,如宣传信息类、计划总结、上报材料、内部文件类,以及召开大会、举办大展和出版画册所需的文字材料等,任务十分繁重。事业的压力,迫使我要涉猎更多知识面儿的学习和文笔的修养,并涉笔成趣,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每一次的任务和挑战,从而实现了老有所为的梦想,也体现了自我价值。时间总是拽着人狂奔,在忙忙碌碌中,我已经为这个群体义务服务了十五个春秋,眼下,这支活跃在大运河畔的老年诗书画群体,早已步入北京市和全国老年书画系统的先进行列,很是令人欣慰。在这期间,我还曾一度兼任过通州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出版的《闪光的一页》系列丛书编委会的编辑工作和区老干部夕阳红写作组的工作等,通过多种义工生活,既服务了社会,也找到了乐趣,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可谓一举多得。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我们新世纪的老年人,在这“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尊老爱老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畅想,潇洒漫步,尽情享受这多彩的生活,让那本来就诗话了的年龄,更加焕发出沛然诗意,放射出璀璨的光环。有人提出“六十而立论”,他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家室和事业。而“六十而立”,立的是身心和情趣,是为社会在做贡献的壮志豪情,更宣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侬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依其循环跬步行。青松不老,晚菊傲霜。让我辈继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乐观积极的精神,不停地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梦想,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稍尽绵薄之力,给灿烂的夕阳再抹上一笔浓艳的色彩。这正是:老年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独爱耕耘诗苑乐,勾描馨梦更痴迷。

 

相关新闻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