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人的京城情结
延庆撤县设区,这是延庆人盼望已久的大喜事。回想延庆人对京城的情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六个字:仰望、翻身、比肩。
历史上,延庆设立州县,除了在少数朝代直隶京师外,大部分时间都隶属宣化、张家口或河北其他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先隶属察哈尔省张家口地区,1952年改为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10月划入北京市。
那时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并入北京市,给延庆人带来无限欣喜。那是因为,北京是党中央毛主席办公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众多的风景区和高级文化教育娱乐场所,有众多的名人大家能人,有商品荟萃的繁华商业区和饮食服务场所,有便捷的交通线路和工具,所以是世世代代延庆人向往的地方。但过去要上北京也是很不容易的。在京张铁路通车之前,关沟就像横在人们面前的天堑,没有两三天的时间是到不了城区的;就是在通火车之后,除了时间,买车票和到北京吃住的花销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划归北京市以后,给延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电了,通公交车了,市政建设加快了。记得我当时的作文写一首顺口溜:划归北京的延庆县,处处都有大改变。从前道路坑坑洼洼冒尘烟,如今是整整齐齐平展展。路灯杆子两边排,黑介如同在白天……那段道路其实就是现在的旧城东西街,但在当年也算大工程了。
限于延庆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特别是人才的缺乏,再加交通方面的原因,延庆经济和各项事业均发展缓慢,在各区县排名中总是坐“红椅子”。在城里人的心目中,延庆是“远、冷、风、沙、穷、落后”的代表,以至于有的人一提延庆就摇头,有的人见延庆人问,是不是冬天能冻掉耳朵?就是延庆人也觉得落后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八十年代中期,延庆县委提出了三个“重新认识”,即“延庆人民重新认识外界,认识外界的发展变化;延庆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延庆人与外界加强联系,让外界重新认识延庆”,制定了“冷凉战略”,即利用延庆的冷凉气候发展旅游业,种植淡季蔬菜;提出了四个基地建设,即把延庆建成北京的旅游、畜牧、果品、农业基地。1996年又提出“三动战略”,即“旅游牵动,城镇带动,科教推动”。那段时间以后,延庆一点点、一点点地打开了厚重的山门,迎进了八方游客和寻求发展的创业者。延庆的路宽了,延庆的楼靓了,延庆的景观多了,延庆变美了,象一颗揩去泥土的明珠,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987年,我工作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办公室,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在东单画廊搞了“今日延庆”图片展览,展出了130多幅图片,生动地介绍了延庆,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是这一阶段,只能算是翻身,还说不上华丽转身。记得当时提出16字的“延庆精神”中,其中有一条“不甘落后”。我的延庆新景诗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依旧妫河水向西,
风情大变近城区。
乔迁少有四合院,
喜庆难寻八六席。
百处景观山野秀,
万条霓彩道桥奇。
驱车一溜三环上,
却见满街跑板的。
今天,虽然在许多地方赶不上市区和其他郊区,但是延庆是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延庆的净土净水净气,成为首都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近年来,延庆获批首个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成功举办了世界葡萄大会和世界马铃薯大会,获得了世园会和冬奥会的举办权。延庆出名了,延庆更美了。正如我为王敬东先生摄影作品《夏都之秋》配诗所言:
水作瑶池秀,
华林簇云团。
玉桥牵梦远,
曲岸向山闲。
清风消暑气,
朝日染湖岚。
如此山水画,
却是我家园。
延庆撤县设区了,标志着延庆发展进程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延庆的列位同胞们,延庆由县改区,将比肩城区和其他远郊区,在高兴之余,我们的文明水平,是不是也要与之相匹配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