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剧场 一个人的坚守

时间:2018-11-27【字号 超大    来源:东城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
  前不久,我和老伴听音乐会路过琉璃厂,拐到延寿街后,忽然被一个小小的门脸儿吸引住了。
  当时天还没黑透,这座门脸儿已是灯火通明,门上边“魁德社”三个灯箱大字十分抢眼,旁边是魁德社的相关介绍。原来这就是“京城最小的剧场”,也是“一个人的剧场”--魁德社。
  见我们驻足,老人停止下棋,走到近前和我们寒喧起来。原来,老人就是旧时北京天桥一带著名的曲艺茶楼“魁德社”的第三代传人于小章。
  魁德社是于小章的爷爷于德魁于清朝末年创办的,当年规模可谓宏大,有上下两层楼,几十个徒弟,光是各种乐器就挂了满墙。于德魁人称“于三爷”,在曲艺十老中排行第三,以“全活”得名。三弦、大鼓、京胡、二胡、快板、相声全都叫得响。
  “魁德社”的第二代传人于少章从小在魁德社随父学艺,他聪明伶俐,人称天桥小神童。作为三代传人,于小章也是说拉弹唱样样在行,因此被文艺宣传队看中,随宣传队四处演出。改革开放迎来了于小章生命中的辉煌,他开始走穴,几乎跑遍全国。
  后来,于小章回到阔别20多年的北京,想在这里重新开始曲艺事业。然而由于娱乐形式多样化,传统曲艺不再受热捧,观看曲艺演出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保住心中的艺术,于小章曾像当年的天桥艺人一样,入伙小剧团、参加演出公司,甚至到茶馆里卖艺……后来,于小章在琉璃厂附近租下这间小平房,重新挂起“魁德社”的招牌,一个人的曲艺社就这样开张了。
  这家店铺虽小,仅有不足10平米大的一个细长条,但被他布置得韵味十足,墙上挂满了老照片、旧报纸和演出道具,颇有时代感、沧桑感,充满了艺术魅力。如今,于小章年事已高,但他始终在这里坚守着。坚守,出于热爱,也是因了后继乏人的无奈。他在一个人的魁德社,坚守着三弦和弹唱,坚守着他心中那神圣的中国曲艺文化。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