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感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中组部、中宣部等四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原林场老场长、杨善洲的二女儿、电视台记者等五位报告人分别以《青山作证》、《生命的承诺》、《父亲这棵大树》、《公仆本色》、《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为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原云南宝山地委书记扬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人的生动讲述,催人泪下,给人以至深的心灵冲击。
老书记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尚情操,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天在我脑海里不断涌现。为了让记忆永存,我把报告会上含泪随手记录下来的点滴,加以整理,尽管是挂一漏万,但谨此也能看出老书记的高尚人格,他不愧是新时期党的干部的杰出代表、光辉榜样。
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被当地百姓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总农艺师”,可见他是个身体力行、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好书记。他常对干部们说:“我们党的干部如果看到百姓饿肚子,我们就是失职。”他要求干部“苦得起,累得起。”他带领全区人民大力发展农业,大抓粮食生产,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把一个贫困的山区变成了“滇西粮仓”。使地区人均拥有粮食由1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过去的一些穷山村现今修了路,通了电,不少农户购置了汽车、摩托车。作为一个有职有权的地委书记,他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一心想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都长期生活在农村,他没有利用职权为家属办理“农转居”,安排工作。一次他到县里工作时吃了一顿便饭,当知道没有付款时,他硬是自己掏钱,让秘书半路下车去补交了6.5元饭费,而往返路费却花了他20多元。他说“今天在这吃一顿,明天在那吃一顿,最后还不都是摊在人民身上。”“人民利益大于天,”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杨善洲退休后,不在家颐养天年享清福。他身带“六件宝”(砍刀、草鞋、草帽、蓑衣、收音机、拐杖)回到山区带领群众上山造林,白手起家办林场。有人问老书记,你这样的大干部老了还这么干,到底图个啥?他说:“就图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2年植树造林5.6万亩,种果树300亩,把凉山的283个秃山头变成了林木成荫,瓜果飘香的大林场。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44.8%。据专家评估,现在林场的树木市值已达三个多亿。老书记去世前将林场的所有权无偿交给了国家。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将16万元资助了办学,把余下的4万元留给了没有工作80多岁的老伴用来养老。他说,他一生最对不起的是他的老伴,是老伴含辛茹苦地操持这个家,每每想起来都感到内疚。
老书记一生心里想的都是人民的利益。他病危时,还嘱咐干部要把林场应分配的收益分配给群众,不要让群众吃亏。
报告会最后一个报告人——宝山市电视台记者蓝天在报告的结尾,引用了伟人那句久违了但却是人们牢记的名言,赞扬老书记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精辟的结束语,用在老书记身上十分贴切。话音刚落,会场上700多名离退休干部,掌声如潮,长时间雷鸣般的热烈掌声,是人们心灵的感动,是对老书记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无语的赞誉。
老书记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发了我许多联想。
我在想:上世纪60年代初,记者穆青(后任新华社社长)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发表后,曾感动了亿万人民,震撼之大,影响之深,没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县委书记的先进事迹,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能不说是那个年代人们对那些党的好干部的热爱敬仰之情。也就是从那个年代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名言,在人们中广泛地流传。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了,焦裕禄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甚至还能复述出来。
我是个爱感动的人,一生常被身边的好人、模范英雄人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所感动,像时下年轻人中那些追星族一样,羡慕他们,敬佩他们,学习他们。我平生靠自己的那点勤奋和努力,也做了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但我很难达到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做不出他们那样的贡献,这就是差距所在。
我在想:人们为什么受到感动容易,而把感动变为行动就难了呢?笔者也不例外,感动时热泪盈眶,而感动后本可以去付诸实践的事,而又常常没有行动。感动一词词典是这样解释:“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和仰慕。”同情和仰慕会使心灵受到净化,这也是感动后的一种行动。西方有位名人说过:“心动而不行动的人,美好永远不会降临,”将感动化为行动,人生才会更美好。
我在想:在当下社会精神贫弱,信仰危机,金钱至上,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浮华奢靡之风盛行,这让人们为之担忧。有人说现在是富豪多了,贪官多了;英雄人物少了,好人少了。我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新时期像沈浩、杨明义等模范英雄人物在大量涌现,而且事迹感人,这是因为人们心中追求真善美的意愿并没有泯灭,感动人心的人格力量仍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才是社会的主流。
我在想:在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年代,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达到上世纪60年代前,那种全民赶先进学先进的社会氛围。那个年代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一批先进人物让全国人民感动,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现在这种局面人们很难看到了,是因为宣传得不够吗?不是,这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批示发号召,向先进人物学习,评选全国“双百”人物。中央权威部门以及各种媒体对模范英雄人物给予了大力宣传。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和报刊为了吸引观众或读者的眼球,追求收视率、发行量,一切向钱看,缺乏社会责任,不是在扶正压邪,而是有意无意在宣扬享受主义、利己主义、金钱第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常常被扭曲,意识形态里两种思想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需要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做指导,我们必须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是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相关新闻
- 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小关分中心安防监控硬盘录像存储扩容项目中选结果公告2024-11-07
- 2024年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徒步大会(秋季)成功举办2024-10-29
- 比选公告2024-10-28
- 《晚晴》 白衣仁心筑未来2024-10-28
- 怀柔区举行干部荣誉退休仪式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