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离退休干部道德楷模风采录

时间:2012-03-08【字号 超大    来源:房山区老干部局 作者:李辉 王琳琳

  在全国上下弘扬雷锋精神,学雷锋热潮涌动神州大地之际,在革命老区、北京城市发展新区——房山,活跃着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离退休干部。他们把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写在行动上,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他们把助人为乐当做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真善美捍卫者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朽的雷锋精神,被群众誉为“身边的道德楷模”。

身边雷锋——付守成

  资深木工献社区,身边雷锋暖四邻。房山区环卫局原副局长、退休干部付守成,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坚持用自己的“木工”特长,热心服务社区群众,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儿传递着人间的真挚温情,彰显了一个新时期老党员、老干部的阳光风采,被人们誉为“身边的雷锋”。

  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利用闲暇时间,收集装修房子剩下的旧木料,义务为社区居民修理、制作方桌、椅子等家具,受到了群众的一支好评。十多年来,先后为社区居民修立柜、沙发、桌椅达上百件,整修案板50多块,制作床头柜、小椅子、板凳等小家具达280多件,修理门窗100多次,从来不收一分钱。

救人英雄——董玉明

  舍身救火勇担当,大爱不言显高洁。去年9月29日,家住福星家园社区的房山区老龄办退休干部董玉明在散步时,看到空巢老人徐凤英家厨房浓烟滚滚,小区里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在这个危急时刻,董玉明不顾个人安危,急忙拦下还在胡同口遛弯的徐凤英老人,要来钥匙,打开房门,冲进厨房,迅速关掉液化气阀门,抢出液化气罐,打开水龙头,奋力将大火扑灭。来不及休息,他又脱掉灌满水的布鞋,卷起裤角,淌着水进屋去清理污垢。余烟散尽后,屋内一片狼藉,房中电线被火烧烂,室内的吊灯被烧掉,排风扇被烧变了形,橱柜里的米面粮也烧糊了,就连玻璃窗都被烧炸了,……。事后,徐凤英一家对董玉明千恩万谢:“您真是大善人啊,太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就完了。”董玉明只是笑了笑,淡定的说:“您甭谢了,只要没出大事儿就好”。

邻里相守两辈人——朱平

  不是亲人胜亲人,对门相携守幸福。房山区离休干部朱平一家两辈人,轮流照顾对门邻居14年,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行动书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情缘。1986年11月,朱平和李华两家人双双拿到新居的钥匙,成了对门邻居。两家人时常来往,交情特别好。

  1993年,李华一家突然祸从天降,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留下他和未满三岁的女儿。生活的艰辛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整日愁眉不展。朱平一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主动承担起照顾李华女儿的重任,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十多年过去了,李华的小女儿已长大成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李华又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在家养病期间,他情绪十分低落,朱平老两口更是尽心竭力的照顾他。这时,儿子儿媳也“加入”进来,给李华端茶送水,照顾饮食起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提起这些,他们总是憨憨一笑“住在一栋楼里,成为邻居就是一种缘分。再说这么多年了,我们一家早把他们父女俩当成一家人了。”

社区好人——栗本富

  拾金不昧热心肠,水中救人歌如海。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原副局长,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但,提起他拾金不昧、英勇救人的事迹,在西潞园社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他可是难得的好人”。

  “这已经是老栗第八次把捡到的钱包交到派出所了,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11月27日,老栗捡到一个钱包送到我们这里,里面有现金、两张银行卡、会员卡等。”北潞园派出所李警官一边翻看记录本一边说。退休后的栗本富热衷于公益活动,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曾先后多次将捡到的物品,每次他都想尽办法联系失主,实在联系不到,就交到派出所。几年来,光是捡到的物品就价值十几万元。有一次,老栗捡到一个皮夹,里面不仅有美元、银行卡、身份证还有一张18万元的借据,失主认领回物品后,表示一定要以重金感谢他,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不图什么,只是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今,这份“义务”他还继续承载着。比如,跳进冰凉的池水中救起不慎落水的六岁女童,主动认领社区“矛盾调解”公益岗位,热心帮助邻里调解纠纷,运用快板、朗诵等艺术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等等……。

法官妈妈——马志敏

  母子情深播大爱,多年善举弘美德。房山法院退休法官马志敏,十八年前收养了一个“小儿子”,向我们呈现着世间最朴素又最圣洁的母爱无疆,真情无价。

  1994年冬天,法院里来了个“弃婴”,孩子的父亲被判入狱,未婚生子的母亲受不住打击,扔下5个月的孩子不知所踪。小家伙一直哭个不停,急得大家团团转,出于母性的本能,马志敏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抱回了家,这一抱竟成全了他们一辈子的母子情缘。马志敏收养这个孩子,承担多少压力,克服多少苦难,顶住多少辛酸,这其中的苦与乐,她懂。因不符合国家的收养规定,她多方奔走,说明情况,终于赶在入学前给孩子上了户口;12岁那年,孩子因无意中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真相,一直过不去心里的这道坎,她想尽一切办法,耐心疏导,小心呵护;上初中后,孩子进入叛逆期,终日沉默寡言,还逃学,泡网吧,她与丈夫一道挨个网吧、公园去找,短短三年为他换了好几所学校。。。因为跟其他孩子不一样,马志敏总是尽量用更多的爱温暖他,更多的鼓励让他坚强,她为儿子付出了一个母亲所能付出的一切。如今,当年的“小不点”长大了,每每提起儿子,她总会露出那欣慰而又自豪的笑容。

金管家——梁惠明

  勇于开拓创新社区管理,甘于付出抒写大爱人生。区委组织部退休干部梁惠明退休后担任西潞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6年来,她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事业的不懈追求,在“新”的岗位上,知难而进,倾情奉献,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赖,展现了新时期一名退休干部的阳光风采。

  凭着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针对社区的“党员人数多居住分散、社区人员构成复杂、活动场所小”等特点,梁惠明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走访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居民代表,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困之后,最终,开出了一剂“组织覆盖、活动吸引、服务凝聚、学习引导、资源整合”的社区管理创新“良方”。她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她真心实意地为居民办实事,甘当群众的服务员;她扩大群众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采取民主的方式决策社区重大事宜,实现社区管理的科学化;她完善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同时采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人的方式,组织社区活动。她总说“我们共产党人就像一颗种子,只有在人民中间,才会生根开花。”

果农之友——张明德

  拳拳赤心系百性,磨盘精神惠万民。区原林业局局长退休干部张明德,1998年退休后,他被区政府聘为林业顾问,此后,他便一头扎进大山13年,续写未尽的磨盘柿文章。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他创造性地把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和现代农林技术结合起来,彻底解决了老柿树低产的问题,为适应观光采摘的发展,实施了老树树体结构改造项目,还根据柿子的营养生理特点研制出磨盘柿专用肥,推广了“一树一库”节水施肥方法。张老常常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深入林间地头,亲自指导果农。仅从1998年到2002年,他就带领科技人员在本区发展柿树基地3万余亩,并对全区30余万株进行了树体结构改造,他每年还向果农免费发放《柿现代生产技术》等果树管理书籍和资料1.4万多册,又通过举办柿树实用技术培训班、田间修剪技术大课堂的形式,培育了许多“乡土专家”和“科技示范户”,使众多农民受益。淡泊名利,以田为家,以柿为命,以农为友。退休十三载,他一直坚持把知识和实践融合,把生命与事业相连,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桩桩平凡的事迹,诠释了大爱无疆,演绎着人与人的纯真感情。这些老同志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着雷锋精神,践行着北京精神,是社会的楷模,我们要认真地向这些“老雷锋”学习,争做传统美德的倡导者、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风尚的引领者。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