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达街:以北京人命名的街道--缅怀英雄安宏达
从赤城归来,我的脑海里便萦绕着这几句诗文:“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赤城,在冀北崇山峻岭的拱卫之中,古称望云,云州。望文生义,从字面上不难想象,赤城位于云端,人们看赤城须仰而望之。
我们是抱着高山仰止的心情来到赤城的。
赤城是山区,是革命老区。走进城关,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旧貌新颜的大街小巷,使我们感受到老区人民正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注意到,欣欣向荣的街道两旁,有以“宏达”命名的商号企业,醒目的广告招牌标榜的是“宏达”,雄伟的建筑物上昭示着“宏达”。看得出,这里人对“宏达”这个名字是情有独锺的。
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宏达与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宏达是北京人,赤城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北京人,才将城关的这条街道改为宏达街,将城关镇的这个村更名为:宏达村。
让我们翻开赤城县历史上的这一页:1945年8月20日--
这条大街上,空荡荡的,硝烟刚刚散去,阳光被阴霾遮掩。这时,安宏达走来了,面对隐藏在壁垒后面剑拔弩张的对手,面对居心叵测偷偷窥视的目光,面对蛇蝎般阴险的笑脸,安宏达从容自若,步履沉稳,目光炯炯……敌人不由地惊呆:真没有想到,共产党人居然有这样的胆略。“这就是共军的敌工部长吗?”“这就是让日本人闻风丧胆,拿出五万元悬赏,要他人头的安宏达吗?”英姿勃勃,风度潇洒,光彩照人。
安宏达,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山村人。幼时读过私塾,曾在东斋堂村杂货铺学徒。卢沟桥事变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他投身到反对日本侵略的洪流中,在革命队伍的教育下,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他随八路军十团到平北开辟工作,担任中共龙赤联合县委敌工部副部长兼六区区长。他机智,勇敢,成为一时的传奇人物。
1944年,安宏达担任中共赤城县委敌工部长,根据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部署及地委关于对敌“樱花节”政治攻势的指示,他积极行动,开展春季攻势。4月,安宏达与八区区委书记,通过关系,做通了兴仁堡据点守军的工作,使我军顺利冲进碉堡,不费一枪一弹,迫使伪军20余人缴械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后,赤城日伪商务会长白耀珍,趁机拿出国民党给他的委任状,让赤城的日伪警成为国民党冀察地区挺进军十三纵队的人马,拒不向抗日军民投降。中共赤城县委展开政治攻势,首先派出了原日伪赤城县公署民生科长吴介卿进城劝降,敌军将其囚禁;我军调动部队,包围城池,准备强攻。敌人迫于压力,提出谈判。
大家认定敌人有骗局,劝安部长不要前往。安宏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人,早晚有一死,能够为成百上千的生命而牺牲,就是死得其所。
安宏达内心只有一个目标:尽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争取和平解放,让饱受苦难的赤城人民,少一次战火的涂炭。安宏达清楚,眼前的这条大街险象丛生。他知道,敌人是狡猾的,是不会轻易放下屠刀的;但是,即使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即使有半点可能,也要全力去争取。
安宏达向着敌人盘据的据点走去,面对着黑洞洞的枪口,面对阳光下闪着寒光的刺刀。他面带微笑,毫无惧色。他走上了城南的水泥大桥,他走近了敌人的据点。敌人胆怯了,敌人歇斯底里了,敌人疯狂了!子弹,暴风骤雨般向着英雄袭来……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南大桥的桥墩,英雄靠在桥墩上,目光如火注视着冲上来的敌人。英雄没有倒下,端着刺刀的敌人被震慑住,再不敢向前迈动一步…
中共赤城县委敌工部长安宏达为了赤城人民的和平解放,壮烈地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
27万勤劳勇敢的赤城人民,饮水不忘掘井人。赤城县里从此有了宏达街,赤城县的地图上标出:宏达村。
在赤城北关的烈士陵园中,我们瞻仰了宏达烈士的纪念亭,雄伟的纪念碑在金色的琉璃亭下十分引人瞩目。从碑文中读烈士的生平,让北京人,让烈士家乡的门头沟人肃然起敬,内心难以平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安宏达烈士永驻赤城县城的北山上。他站在昔日云州的云端,他站得高,望得远,他一定能够看到北京的家乡已经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他一定能够知道,北京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儿子,在赤城安息的英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