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生:“小人物”的“大作为”

时间:2015-09-10【字号 超大    来源:政法系统 作者:

   6月3日上午,记者一行如约来到何常生家中,这位今年已8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看上去竟然比实际年龄还要小一些,而且比较善谈。这让记者原本提着的一颗心轻松了不少。听了他的介绍,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深夜送信    1942年6月,刚刚年满14岁的何常生就加入了革命队伍,部队领导看他个子小,人又比较机灵,就让他担任通讯员工作。

 

    何常生回忆:当时,部队周围到处都是日本鬼子的碉堡,要想把情报及时传出去,必须经过敌人的封锁线。相对来讲,晚上出去更容易些。所以,每次他都是夜深人静后才出发,趁着夜色的掩护,步行几公里去送情报,天亮前再想法设法回到住地。

    何常生回忆说,在1942年6月至1943年9月担任通讯员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共计送过10来次情报,也算是吉人天相吧,每次他都能在有惊无险中顺利完成任务。

    自制消炎药    从1943年10月开始,何常生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他被调到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和平医院,先后担任看护员、护士、卫生班长。

 

    何常生回忆说,当时药品短缺,没有凡士林他们就把蜂蜡和香油放在一起,熬制成软膏,当作消炎药给伤员涂抹。那时,没有麻药,没有截肢手术,他们只能把纱布放在加了漂白粉和硼酸的水内浸泡后,敷在伤员的伤口上,通过这种方式把伤口上的烂肉腐蚀掉,促使伤口恢复再长出新肉。

    何常生回忆说,麻药和截肢手术大概是从1945年才开始使用的。在他1943至1948年担任看护员、护士、卫生班长这5年的工作经历中,每次给伤员处理伤口,他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挖地洞藏伤员    1944年春天,鬼子进行大扫荡。因为当时没有及时得到情报,伤员不能及时转移。为了尽量保住伤员的生命,他们医务人员连夜在野地里挖洞,然后再用高粱秸子把洞口棚起来,把伤员藏好后,他们再用耙子把洞口周围的脚印都削抹掉。让鬼子看不出破绽。每次都是入夜后,鬼子走了,他们才敢悄悄地去给伤员送饭、换药。

 

    何常生回忆说,当时要想炸掉鬼子一个碉堡,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武器比较落后,大多数时间只能靠手榴弹,所以进攻时伤亡会比较大。有时一次进攻,一个班的战士就都打光了。因此,每次战斗结束,医院里就会增加大量的伤员,这也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他总希望在自己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中把更多的同志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