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一、为什么选择开辟平西?
193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为什么要成立以冀热察区域冠名的挺进军,这支队伍主要任务、战略目标是什么?这样一支相当省军区级的军事武装队伍,为什么仅仅存在三年便撤销了番号?
冀热察区域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面对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前端,是逼近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等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最前沿。因而,无论从军事战略还是进攻方位上,冀热察地区势在必得。此外,冀热察地区是已经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重要伸延部分,是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区必不可少的前沿阵地。
从政治地理看,(北)平西宛平县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了中共党的县一级组织,宛平县七区(今天雁翅镇全部、斋堂镇部分区域)基本政权也在党组织的掌控之下。宛平六区即门头沟矿区,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建立党的支部和特支组织,上个世纪初叶,李大钊就派他的学生王复生来门头沟传播马克思主义,十年之后,三十年代初期,李大钊之子李葆华担任了门头沟矿区党支部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地区由党组织参与组建的国民抗日军(即京郊民众所称“红蓝箍”和学生军“,在进入平西山区时得到中共宛平县委的有力帮助。老市长焦若愚同志第一次来到门头沟,就是在这支部队担任民运科长时,他来到大村和田庄与宛平地下党负责人魏国元等人取得了联系。七七事变不久,中共中央北方局刘少奇、彭真几乎在第一时间派出苏梅、陈群等同志到青白口与宛平县委负责人魏国元取得联系,着手进行开辟平西根据地,接应八路军主力进驻的先期准备;当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马上派出12位老红军于1937年10月前后来到青白口,与魏国元接头,组建成立了平西抗日游击支队;中共北平市委农工委书记刘杰在1937年底,从北平城来到平西青白口组建中共宛平中心县委。三路人马聚集在宛平山区,就是看准平西具有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我党的坚强的组织基础。
1938年初,聂荣臻专门找北方局派往平西的干部苏梅和宛平县委负责人魏国元谈话,他提出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大部队进驻平西,能不能站住脚?。当得到肯定答复以后,才让聂荣臻下定决心,派出第一支队(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政委邓华率主力部队挺进斋堂川。
正因为有了邓华支队开辟平西根据地的先期成功,才让中央有了开辟冀热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进一步决策。1938年4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总部向在晋西北作战的一二0师下达命令:”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准备1500人,步枪600支,改称察热支队,转移至龙关、赤城地区,同邓华支队靠拢,创建冀热察边抗日根据地。“
半个月之后,朱德、彭德怀电示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为使我军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同时解决财政经济,需要有适当兵力,伸入冀热察区活动,以宋时轮为第四纵队司令,邓华为政委,率部向冀热察挺进。
八路军向冀热察地区挺进的目的十分明晰,从具体目标和战略意义上讲,均具有旗帜的先导作用。同年8月3日,朱德、彭德怀再次致电聂荣臻和北方分局书记彭真:”热境粮多,地形甚好,且将来日苏战争爆发后,我军最易补充,与远方配合作战,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八路军对冀热察区战略构想呼之欲出,略见端倪。
1940年11月24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给萧克发电:“平西、平北及冀东区域的坚持与发展,增加了对整个局势的意义,望从艰难中支持下去。”由此可见,冀热察挺进军对华北抗日大局,具有战略影响。挺进军的组建以及冀热察区党委的成立,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深谋远虑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党我军在华北抗战中一项重大举措。
二、为什么命名为“挺进军”
中共中央筹建冀热察根据地的构想由来已久,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在1938年底下达命令,为什么特别命名为“挺进军”?
挺进军没有组建之前,在平西斋堂地区的驻军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其活动范围和作战区域同样确定在冀热察地区。应当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前身就是八路军第四纵队,也可以说,冀热察挺进军就是在八路军第四纵队基础上组建。
第四纵队是在八路军一二0师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军区第六支队合编而成。雁北支队是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十七团二营为基础组建,司令员为原红军第三十军、二十八军军长宋时轮,人们习惯称之为宋支队。第六支队前身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三大队一部,司令员为原红军主力一师政治委员邓华,简称之邓支队。邓支队于1938年2月挺进平西,短短一个月时间,在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和其他游击武装配合下,先后开辟平西地区的宛平、涞水、房山、良乡、昌平等地工作,打击和摧毁了一些敌伪据点,建立了3个联合县政府及一批人民自卫队武装,为挺进冀东打下了前进阵地和后续基础。
4月27日,八路军总部明确四纵具体任务是:挺进冀东,协同当地党的组织,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冀热察边区抗日根据地。
5月中旬,宋支队由雁北经蔚县桃花堡抵达宛平西斋堂,与邓华支队会合。5月20日,聂荣臻电示宋时轮、邓华:趁徐州会战,敌后空虚,尚不能转移力量对付我们时,宋邓部应速向冀东开进,立稳自己脚跟,迅速创建根据地。
5月27日,邓华与宋时轮两个支队在斋堂川完成整编,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一、十二两个支队和一个骑兵大队、一个独立营,总兵力约5000人。30日,第四纵队兵分两路,由宋、邓各率一个支队,渡过永定河,向冀东挺进。
6月8日,第四纵队取道平北,沿途连克昌平、延庆、兴隆等县城,打开了东进的道路。除留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骑兵大队坚持平北游击战,保持冀东与平西的通道之外,主力于6月21日进抵冀东蓟县以北的靠山集、将军关地区。7月,第四纵队和在起义中产生的冀东抗日联军(其中有国民党军队2万余人),先后攻克了重要集镇和若干县城,给冀东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一度截断了北宁铁路交通。到八月中旬,冀东各县参加起义者达10余万人,组成近7万人的武装部队。
9月1日,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致电宋时轮、邓华等,祝贺冀东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和与八路军第四纵队的会合。贺电指出:冀东国共两党同志和无党派抗日志士的合作,抗日联军和八路军纵队的胜利已经给日寇以严重打击。摧毁了冀东汉奸政权,发动了广大民众,配合了全国的抗战。10月中旬,第四纵队和起义武装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冀东游击战外,大部撤向平西整训。在西撤途中,日军先后集中2万多兵力对冀东进行第一次大围攻。起义武装遭日伪军的追击与堵截,加之部队处于初创时期,遭受重大损失。
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对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所取得的战绩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于第四纵队没有在冀东站住脚,没有创建相对稳定的冀东抗日根据地等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等致电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宋时轮、邓华,提出《对冀热察区工作的意见》,中央认为,冀热察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是可能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但又指出,也有许多困难,要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才能达到。因此,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前往工作,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工作。
三、挺进军诞生在平西
中共中央和军委对萧克动身前往冀热察之前就明确了挺进军中心任务,是“巩固平西根据地,开展冀热察游击战争”。1938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在平山县蛟潭庄召开联席会议,聂荣臻、彭真、贺龙、关向应、萧克、马辉之等参加会议。会议由聂荣臻主持,具体部署冀热察地区工作,会议宣布了冀热察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党委主要领导名单;制定了冀热察区委和挺进军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会议明确,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负责领导冀东、平西、平北三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向热河、辽宁、察哈尔挺进。
1939年初,萧克、马辉之等率指挥机关来到平西清水村,召开宋邓两个支队大队(团)和地方县级以上干部会议,萧克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精神,宣布了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命令。可以说,挺进军实际上是在清水正式成立,以后为了方便记忆,对外宣布成立时间为1939年2月7日。
挺进军成立后即着手准备再次挺进冀东。4月中旬,萧克将冀东战役计划上报中央和军委。4月21日,朱德、彭德怀回电指示:暂时不宜深入冀东、热河,故你们应采以下行动方针。1、以北平西山及矾山堡东西斋堂地区为根据地,巩固向北发展,以初步推进,求得创造赤城、龙关、丰宁、昌平地区之游击根据地。2、在三省边区山岳地带之游击根据地建立后,再相机向冀东、热南及沽源三方面发展。3、 财政经济及干部均须自给,总部无法供应。
八路军总部从华北整个军事形势考虑,否定了挺进军冀东作战方案,并具体指出了冀热察挺进军战略方针和工作重心的先后排序问题。
1939年秋,萧克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三位一体“工作方针。强调了平西、平北和冀东各自中心任务的差异和区别,明确以巩固、坚持和开辟作为三个区域的不同重点。
”三位一体“的提出,是冀热察地区党政军领导对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精神的深入认识与充分理解,是将中央指示精神和冀热察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行动方针。这个方针的确立与提出,等于制定了冀热察政治军事以及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与建设诸项工作任务的行动纲领。三位一体工作方针让我们联想到今天的京津冀一体的构想,在某种意义上看,是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实施的政策方针。
挺进军成立之初,作为司令员的萧克走马上任由延安到晋察冀再前往平西,所带军政干部不过一二百人,其所依靠的基础队伍――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一、十二两个支队不过5千人;三年过后,挺进军下辖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军分区,1940年8月以后还指挥冀中第十分区;拥有七、九、十、十二、十三5个主力团和多个地方游击支队,挺进军直接指挥兵力最多时达到1.2万人。
冀热察区党委领导下的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地区级党委(冀东还有地委分委),县级党组织达到17个;其中平西地委6个,平北地委4个,冀东达到7个。1939年4月,平西地区成立晋察冀边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县、区、村普遍建立了工、农、青、妇等抗日团体。党的力量有了发展,大的村庄建立了党支部,以昌宛联合县委为例,1940年6月,昌宛县建有支部91个,中共党员1624名,成为平西地区党员最多的县。1940年4月上旬,平西根据地拥有1100多个大小村庄,20余万人口。
四、挺进军战果辉煌、英雄辈出
日军在平西的战场上损兵折将,让日军士兵感到走投无路,自杀自尽的士兵屡有发生。我军在平西战场的胜利,严重威胁着日军在华北的指挥中枢,北平城的小部队日军不敢轻易出城,八路军游击队直抵妙峰山、北安河、石景山、香山、八大处等北平近郊活动;平津的青年学生和国际友人,在地下交通员的安排下,可以进入西山,进入平西根据地。根据地所需要的药品、纸张、电讯器材、服装、染料以至某些武器弹药、小型车床都可以从平津城市运出。我们的宣传品,经常出现在北平火车站、城门上,连《挺进报》和画刊,也时常被带进北平城,抗日传单贴的了西直门城墙上。日军疲于应对,调兵遣将,将已经派往南方的第二十七师团紧急调回,可谓疲于奔命。
1939年底,挺进军采取小部队渗透方法,向北发展。1940年1月,组成平北工作委员会,进展到昌平、延庆之间的”后七村“地区,与在原地坚持战斗的游击队会合,建立了昌(平)、延(庆)县政府和县游击大队。1940年6月至7月间,由程世才率第七团挺进到平北,以期开辟更大的根据地。一个整团建制的八路军突然出现在平北,引起敌人高度重视,迅速调动大批兵力进行”围剿“。由于我根据地面积过小,大部队迂回受到制约,物质供给困难,第七团未能完成预期目标,被迫撤回平西,仅留十团和各县游击大队在平北坚持战斗。十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敌之策,实施敌进我进战术,避实就虚,抓住敌人弱点接连几个歼灭战,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40年秋,平北军分区正式成立,程世才兼任司令员、段苏权任政治部主任,平北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初建成效。
1940年7月,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员公署(即冀东公署)成立,当年冬季,冀东专署下辖7个县政权,2700多个行政村(包括两面政权),人口逾百万。
1940年8月至1942年2月间,中央决定,冀中军区十分区在冀热察挺进军和冀中军区的双重指挥,十分区党委由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冀中十分区,位于平汉铁路平保段东南、北宁铁路平津段西南、大清河以北三角地带,处于北(京)平、天津、保定三个城市之间,成为我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伪军斗争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对十分区来讲,划归冀热察区之后,平西根据地可以作为冀中部队的后方,在情况紧张时期,部队可以拉到平西山地休整。对平西来讲,冀中物产丰富,可以帮助平西解决粮食供应困难问题。十分区划归冀热察挺进军指挥以后,冀热察区原本对北平市形成自西南、西北和东部三面围攻之势,加上南面十分区的力量,就对北平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
冀热察挺进军从弱到强,在严酷的战争中跌宕起伏,历经艰辛;三年来,挺进军大小战斗数百次,经历了扫荡与反扫荡,围攻与反围攻,参加了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在平西,其中白乙化部沿河城歼灭日军一个中队,毙伤日军近300人;塔岭沟击落日军飞机、九团二营小龙门袭击日军辎重大队,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让进入斋堂的日伪军没有了供给,没有吃喝,狼狈撤离。特别是塔岭沟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在平西根据地一时传为佳话,令抗日军民欢欣鼓舞。那是发生在1940年春,日军对平西根据地展开十路围攻,其中一路从门头沟出发,来到青白口附件的永定河边,企图渡过永定河向斋堂发动进攻。当日军乘坐皮筏子划到河的中心时,埋伏在对岸的八路军白乙化部突然开火,将皮筏子击破,日军纷纷坠入水中,有的被浪头冲走,有的退回岸边的河滩。这时我军狙击手将河滩看作了打靶场,将在河滩慌作一团的日军一一击毙,日军想运尸体都发生困难,于是请求空中支援。日军空军很快飞抵青白口上空,在我军阵地盘旋。日军欺负我军没有高射武器,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向我军阵地俯冲。我军战士徐存洋,挑着扁担往阵地送饭,看到敌机在自己头顶盘旋,放下扁担,抄起水连珠步枪向往地面俯冲的敌机开火,打中了它的油箱,敌机一下就栽了下来。我军将飞机缴获,从飞机中发现一挺双管机关枪,于是一锯两半,一分为二,我军有了两挺机关枪。这家飞机由战地记者拍了照片,现在保存在无锡老十团(今天的中国火箭炮第一团)的军史馆内。
我军在战斗中的牺牲也是很大的。挺进军五个主力团的第一任团长有三位团长在挺进平北和冀东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十团团长白乙化、十二团团长陈群、十三团团长包森);数以百计的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血洒冀热察;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数以千计的英雄健儿长眠在冀热察这一片热土之上,更有冀热察区广大群众普通百姓以身家性命给予支持帮助,才使日伪军在不断的围攻和扫荡中屡屡受挫,不能实施他们的侵略和殖民目的。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仅宛平县就有3946名优秀青年参加人民子弟兵;有1476名优秀分子远离家园奔赴各个抗日前线,有829名宛平县子弟兵和抗战干部为了民族的解放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仅一个斋堂镇就有489位抗日英烈。
可以说,冀热察抗战旗帜是烈士鲜血染红,冀热察抗战胜利是无数英雄和无名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是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的旗帜下取得的;应当说,在抗战最为艰苦的三年当中,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是平、津、唐、张地区抵御日伪军的中流砥柱,是高高飘扬在华北地区一面抗战旗帜,是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当然指挥者和中坚力量。
五、挺进军番号为什么撤销?
1941年12月,党中央做出关于精兵简政的决定,毛泽东提出,根据地所有脱产人员不得超过根据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针对平西根据地实际情况,冀热察党政军领导认为,驻扎在平西的党政军机关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斗争环境的需要,提出撤销区委和挺进军这一级机构,减少层次,缩小目标,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部队灵活机动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变被动为主动。区委将这一意见上报,很快获得批准。彭真自延安复电指出:平西的问题基本上是”鱼大水小“(指平西根据地人少,负担不了那么多脱产人员),同意了冀热察党委意见。
1942年1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达指示:冀热察挺进军番号取消。
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虽然仅仅存在三个年头,但其在三年时间里,使平西、平北和冀东形成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对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等敌伪控制的中心城市造成极大影响,使敌占区的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对日伪军则形成巨大威胁,其重大作用和辉煌战果将永载中共抗战发展史和八路军抗战史册。
应当说,冀热察的历史是值得纪念的光荣历史,冀热察党委和挺进军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对今天的人们和今后的社会已经并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仅从平西斋堂川,就走出了数十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抗战,了解冀热察和挺进军,了解我们脚下这方热土发生过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往事,具有不可忘怀的历史意义。
门头沟区退休干部,档案史志局原局长
联系电话:69843726
相关新闻
- 新兵--初战告捷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