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市第一家劳务市场

时间:2018-12-13【字号 超大    来源:石景山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陈国华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力,是按当年劳动就业人数,按计划分配到社会各用人单位。劳动者没有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而用人单位也没有更多选择用人的自主。所以,那时人们就业后碰到一起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分配到哪个单位了,干什么工作啊?”最使用人单位不能接受的一个现实是男女比例、有残疾的就业者都要随招工用人多少而搭配给单位进行安置就业。这就是当时的用工政策。它阻碍了人们自主择业的愿望,也捆住了用人单位的手脚,更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是当时的思想主流。石景山区劳动局开办的北京市第一家劳务市场就在这种主流思想指导下开办了。那是1977年夏秋之季的7月,当骄阳似火的天气尚未送来秋风的时候,在石景山区北京特殊钢厂东门外的一间十几平米的平房的门楣上挂上了“石景山劳务市场”的招牌。开门以后人们好奇地进门看看,问了一声“人家自由市场卖菜卖水果,你们卖什么呀?劳务市场是卖什么的啊?”工作人员就回答“我们不卖东西,也不卖南北,我们是劳动局开办的专门为人们就业,企业招工,工人交流调动服务的。”这样的答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才认识到,噢!这是为用人单位用工,为老百姓就业,为咱们工人交流服务的市场。
  没有什么比人的观念改变更能促进改革进程的了。正要求改革旧有劳动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的呼声和外部环境的成熟,催生出了劳务市场。劳务市场把劳动服务、工人交流、招工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仅仅9个月后,就为1500余人登记,其中858人已找到了工作,由于供需直接见面,用人单位和就业者都能满意。劳务市场开办的各种服务活动为群众办了实事,收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赞扬。一位多年的纺织女工,家住石景山区,在京棉五厂上班,每天往返3个多小时,20多年来,她想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工作单位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到区劳务市场洽谈后,终于如愿以偿。一位居民家中有70多岁的父亲瘫痪在床,上班后家中无人照顾,急需请1名家政服务员照顾老人。劳务市场的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当时的八角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很快地找到了一位热心服务的家政服务员,解决了这户家庭的后顾之忧。
  劳务市场的开办,为企业招工招聘搭台,让大中型企业公开登台亮相,让社会了解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劳动部门适时举办就业指导活动,使择业人员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紧迫感,促进择业观念的改变。一次为首钢机械厂举办的招工洽谈会上,报名者超出招工人数的96%。北京毛巾厂计划招工40人,而实际报名者达80名。劳务市场为企业招工招聘搭台。
  为择业者举办就业指导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制度的改革。石景山区劳动局定期到劳务市场为企业办理招工手续,使企业跑一趟就能办完全部招工手续。过去,按照程序,用人单位招到工人后,先培训,然后到劳动局培训科审查,再到仲裁科办理合同签证,最后到劳务市场办理录用手续。用人单位招1名工人也要跑三趟。而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三个科室都在劳务市场办公,流水作业,过去跑三趟现在只一次完成。劳务市场为劳动制度改革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一种全新的观念诞生了,过去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人们自主创业不再是梦想。
  石景山区劳动局劳务市场的开办,先后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支持。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抢先报道了石景山劳务市场的情况,接着北京晚报先后多次报道了劳务市场的开展情况,首都经济信息报也登载了劳务市场交流活动。
  如今,40年前的劳务市场不见了,已经变成了“石景山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宽敞的服务大厅也取代了过去的十几平方米小平房。数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场所,服务也更周全。现代人的就业观念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的网络招聘,政府出台的政策性就业,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人们早已不完全指望在大型招聘会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劳动制度改革,劳务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人的安居乐业。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