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个故事

时间:2018-09-28【字号 超大    来源:西城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孙志刚
  我是2001年从北京市西城区委老干部局退休的老党员。可以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经历者和体验者。40多年的变迁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里我想讲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来反映40年来改革开放给百姓的工作生活以及国家的通讯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故事:话务员。
  记得1971年我第二次参加工作是在我们公社当话务员。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的电信通讯事业还十分落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通讯手段主要靠电话、电报两个渠道。人们平时更多的是依靠书信往来寄托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当时我们公社机关就办公室一部座机,主要用于和县里各机关及12个大队的联络。话务室仅有一台很原始的“总机”对接县邮电局和12个大队部。我记得很清楚,总机大概有十几个插孔,台面上有十几根连接插头。比如哪个大队来电话了,就会有一个小牌掉下来,我迅速将插头插上开始讲话:“喂!某某大队,你是哪位?你要哪里呀?”然后继续操作。那时全公社12个村庄几千人就12部电话(一村一部)。人们有点急事要打个电话很费劲。当时,我们公社有不少北京插队知青,有一次潘家庄一个知青有急事要打长途,我先要呼叫县邮电局总机,县邮电局再呼叫太原电信局,然后再呼叫北京某处公用电话才能接通。幸好北京某处公用电话离他家不远,电话终于打通了。可一个长途电话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因此,有的人和外地沟通宁可打电报也不轻易打电话。那时也没有打电话收费一说。人们也几乎很少去公社话务室打长途电话。
  说起打电报我还有第二个故事:北京接站。
  1972年12月份,我准备去北京看未来的岳父母。我爱人(当时是恋人)已提前回京。为了安全起见,我头天在太原买好太原至北京南站的慢车票后随即给北京发一封电报告知:明早5点火车站接人。结果第二天早上我4点50到北京南站(原永定门火车站)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我第一次去北京,天刚蒙蒙亮,不见有人接我怎么办?我很着急。我想,他们有可能在北京站接我。我四处打听到20路公交到北京站,我果断乘20路公交迎着朝阳直奔北京站。结果在北京站出站口看见我爱人和慈祥的老岳父。老岳父直夸我脑子转得快,还风趣地说:“我俩没接着人,你倒接我们来啦!”我爱人说我打电报没说明到哪个车站接人,我说电报上讲5点接站一定是太原至北京南站的慢车,北京人应该知道呀!说来说去,还是当时的通讯手段太单一太落后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40多年过去了。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枝、军事、外交各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电信通讯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路高歌。80年代电信业快速发展,电话已开始进入部分家庭。后来人们开始用上了当时很时髦的BP机。到90年代初出现了象征有头脸、大老板身份的“大哥大”。再后来各种牌子的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到现在“苹果”、华为独占鳌头。几十年前通讯手段落后,信息闭塞的局面大为改观,通讯、网络、信息业的飞速发展同样惠及到广大百姓。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手机几乎已经很普及。就连我自己从2001年起使用手机以来已经换了七八部手机了。除了打电话、刷微信外还玩全民K歌,还有微信支付等功能。虽说是老同志了,我也得与时俱进呀!
  据统计,我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商业巨头拥有用户总量达12.7亿户。网民高达7.7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现在人们一部手机在手,打电话、发短信、刷微信、看新闻、看电视剧、乘车、购物、财务结算等都可以搞定。真可谓是人不离机,机不离手。手机不仅发挥着它的通讯功能,更成为人们在信息万变的时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真实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前后我国通讯信息网络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