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五代住房的变迁

时间:2019-08-08【字号 超大    来源:西城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蒋德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70年时间取得的成就超越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进程。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7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历史性的,仅从农民住房的变化就足窥一斑以观全豹。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大多数人家住的是茅草房。我们家住的也是茅草房。这是第一代住房,我称之为“饥寒型”。这种住房极其简易,不用砖瓦灰沙石,主体材料是芦苇、毛竹和稻草。就是四周的墙是用芦苇编成的,一墙有两层,里层称之为“实笆”,外层称之为“护笆”。屋顶上铺“网笆”,也是用芦苇编成的,再在网笆上面铺上稻草,最后再在稻草上面网上一层草绳与芦苇编成的网,用于防风,防止屋顶上的稻草被风刮走。樑柱多为毛竹。室内地面是泥土的,夯实即可。屋顶上的稻草一般每年要续盖一次,否则,隔年不续,稻草烂掉,就会漏雨。如遇台风或大雨,那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景象。我家由于无钱每年买稻草,常常饱受漏雨之苦。外面下大雨,屋里漏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水。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部用来盛雨水,床上的蚊帐、被子被淋湿了,正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觉是睡不成了,只能避在角落里等待雨停。更难受的是灶上漏雨,柴禾也淋湿了,锅台上面往下掉脏水,弄得你不能做饭。这种茅草屋,夏天热,冬天冷,呼啸的北风从笆缝中吹透室内,被子也是冰冷的,水缸里会结冰,湿毛巾冻得象鱼干。

  第二代住房是砖瓦房,我称之为“温饱型”。这种房子在我们老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这种砖瓦房建筑材料不再用芦苇、毛竹了,全部是木材、砖瓦灰沙石了。我家也是七十年代初盖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瓦房。这种房,不但挡风避雨,而且白墙灰瓦非常气派。室内地面大都铺了砖头,少数的也有浇上水泥地面,屋内显得干净整齐,也不再经受风雨之苦了。

  第三代住房是楼房,我称之为“小康型”。改革开放后,农民广开财路,实行多种经营,经商办企业等渐多,特别是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挣钱盖房风起云涌,拉动内需促发展。我们家乡盖楼房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盛于九十年代初。一般人家至少两楼两底,100多平方米,大一些的三楼三底。大多是二层小楼,也有盖三层的。造价从最初的两三万元到五六万元,后来就是十几万元,标准高一些的,甚至有几十万元了。标准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全。到了九十年代末,家乡农户十有八九都盖起了楼房,第三代住房已成为农民住房的主体。我们家的楼房也是那个时候盖的。下图为我与母亲在第三代住房前合影。

  第四代住房是进入新世纪后陆续兴起的,我称之为“富裕型”。这是农村里标准较高的楼房,也有人称之为农村里的“小别墅”。与第三代楼房相比,无论装修还是设施都上了一个台阶。第四代住房不但面积大、设备全,什么抽水马桶、淋浴室、热水器、空调等一应齐全。装修很讲究,外墙十分漂亮,同时也讲究环境,注重绿化,建有花池,绿篱等,室内的陈设也与城里无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也较普及。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有小汽车,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五代住房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住房了。它的内涵要丰富很多,它是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可称之为“新时代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城市化进程速度空前。近几年农村零散的各类建筑相继拆除,农民进入城镇或开发区里的新型小区集中居住。我们家农村里的楼房也于去年拆除了。这一举措起码有三大意义。一是退房还田,增加耕地面积。前些年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争相盖房,许多耕地被占。现在把农户集中到新建小区居住,将原有农村的房屋拆除后复耕,增加了耕地面积,这是长远之计。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搬到新城镇后成了居民。新城镇按新规划建设,道路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齐全,建有医院、学校、超市等;电、气、水等都跟城里一样配套建设,统一管理,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一方面解决了原来农村里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又扩大了复耕绿植面积,农村环境变美了;另一方面集中到居住小区后,污水、垃圾等都按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规范化处理,生活品位提高了,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百姓住房的变迁仅是沧海一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力行“两个维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