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干部”莫成“电话干部”

时间:2018-06-06【字号 超大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廖卫芳
  近日,听闻一位当村委会主任的同学说,镇里安排了一位镇干部联系其所在的村,但他联系这个村快半年了,却从未谋过面,只在电话里联系了五六次。他说,这样的乡镇干部哪是“联系干部”,分明是“电话干部”。
  应该说,干部联系村制度,不但加强了联系干部对村的指导和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也在联系干部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但实际工作中,有少数联系干部平时以工作忙走不开为由,几乎不到联系村,只是偶尔用电话联系一下村干部,象征性地问问村子里的情况,至于村民有什么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并不了解。一些村民,包括村干部都不知联系干部长什么模样,叫什么名字。对此,许多村民有意见。
  作为一名联系干部,其首要职责就是加强与联系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的联系,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多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村集体发展壮大,帮助村民实现家庭经济增收,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如此,联系干部才能赢得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谈话批评不能包“糖衣”
  前不久,一位领导干部无奈地说,现在开展谈话批评不好拿捏,说轻了不顶用,说重了得罪人,搞不好会造成个人恩怨。这种想法,着实要不得。
  谈话批评作为“四种形态”之一,是提醒,是警示,是纠正错误、改正缺点的手段,是治病救人的良策。如果变成蜻蜓点水、裹上一层“糖衣”,不但起不到批评的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一些领导干部开展批评少“辣味”、带“甜味”,说到底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是缺乏对事业负责、敢于担当的表现。这些同志在日常工作中,抱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思想,保持一团和气。其结果往往会误了工作,坏了作风,最终可能害了他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只有坦荡无私、一心为公,才能剥去附在批评武器之外的“糖衣”,让批评成为一种力量,真正使人清醒振作,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