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系统

强化“六化”工作保障 铸就银发先锋力量 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退休党支部

日期:2024-09-23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退休党支部设书记1名,委员2名,现有党员25人,均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近年来,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五老”优势服务教育事业,形成了“六化”工作方法,铸就了银发先锋力量。
  一、经验传承,师徒联系“双赢化”
  一是建立制度,服务“五老”。学院党委出台《理学院党委关于退休党支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试行)》《理学院党委关于加强退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范了在职党员与退休教师“一对一”联系服务、退休党员与退休群众联系服务的制度。
  二是精心配对,共筑师徒桥梁。学院按照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和需求,精心为他们选配具有丰富经验教师作为导师,导师在教学、科研、社交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帮助,形成了“传帮带”机制。
  三是反哺传承,双向共赢。导师退休后,青年教师继续保持与他们一对一的“反哺”联系,关心退休导师们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传递学院的温暖与关怀。同时青年教师也能从退休导师身上学习丰富的教育生活经验,这种双向互动实现了“双赢化”。
  二、薪火相传,历史贡献“显性化”
  一是设立专栏,展示风采。在学院网站设置了“退休教师”版块,详细介绍他们的基本情况、历史贡献和光荣事迹,激发青年师生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对于已经去世的教师,学院在网站开设专栏留下他们的名字,以示永远怀念。
  二是交流分享,传递智慧。支部定期开展“退休教师经验分享会”“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活动,邀请退休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科研方法,让他们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是挖掘故事,选树典型。支部及时挖掘退休人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学院网站、退休人员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激发更多离退休干部、教师创先争优。
  三、温暖润心,走访慰问“个性化”
  支部建立并实时更新退休教师信息库,详细记录每位退休教师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为个性化慰问提供数据支持和精准服务,便于支部日常组织活动。特别是在“送学上门”和“四必访”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党组织的关心关爱。支部还根据退休教师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慰问方案,对长期卧病在床的做到每月电话访问一次、每季度入户访问一次,通过与老同志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沟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四、关工委领航,心桥建设“稳固化”
  一是搭建平台。在关工委领航下,退休支部发动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学校老科协、老年书画社、太极拳队等涉老社团,为退休人员搭建发挥“五老”专业优势的平台。
  二是精神传承。退休支部深入挖掘退休教师的感人事迹与宝贵经验,通过身边人讲述自身故事,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素材,讲述退休党员故事的视频在北京市“读懂中国”活动中多次获奖。
  三是保驾护航。理学院深入落实学校《为离退休党支部配备工作协助员》制度,充分发挥协助员的服务、联络和维护作用。同时,学院还成立了在职党支部与退休党支部一对一联系制度,组织开展合作共建活动,确保退休支部组织生活有声有色。
  五、专家再启航,智慧传承“新动力化”
  支部秉承“尊重历史、传承智慧”的理念,鼓励老同志发挥专长,为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著书立说,传承经验。退休党支部的马龙友教授虽已 82岁高龄,但他心系教育,笔耕不辍,去年编写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简明教程》,为教学提供宝贵资源,展现数学教育世代传承。
  二是亲临授课,言传身教。学院定期邀请退休教师回校为年轻教师授课,讲解数学规律,传授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学到方法的同时,也从老同志身上学到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
  三是督导指导,智慧传承。学院邀请威望高、能力强的老同志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导师,定期到教室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科研等,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六、银发先锋筑梦,服务社会“实效化”
  一是牢记党员身份,积极服务社区。支部引导老同志发挥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主动服务社区,在基层治理、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邻里矛盾调节等工作中争做银发先锋。
  二是发挥“五老”优势,服务教育事业。支部钱民刚老师,退休后加入西城区社科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帮助该中心获评“民办示范学校。
  三是践行初心使命,贡献银发先锋力量。退休老党员积极参加服务社区志愿者,在重要时期协助做好门岗值守、人员登记等工作,为平安社区建设贡献银发力量。
  下一步,理学院退休党支部将以持续深化“六好”党支部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退休党支部建设成为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