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典型故事

海淀区离退休干部典型故事:交通大改变 山后变通途--海淀建区66周年有感

日期:2018-07-04    来源:北京市老干部局

分享:
字号:   超大       
  海淀建区66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时人们有目共睹的,而在海淀巨大的变化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交通变化给人出行到来的方便之乐。
  我家住在温泉镇与苏家坨镇交界的北分厂宿舍区。过去这里是被称为“山后”的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以前,外出交通极为不便。颐和园往北只有346路一条公交线路,而且只通到温泉乡的温泉站(北京胸科医院门口),再往北的苏家坨、北安河、聂各庄三个乡,全都不通公交车。当地数万居民要到海淀镇购物、办事,只能骑自行车或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才能搭乘上公交车。老人孩子出行就更加困难了,如遇到刮大风或雨雪天,行人更是苦不堪言。
  当时的346路公交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车辆少、车型小,发车间隔时间长。346路车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老式公交车,只能乘三十多人,十多分钟才发一趟车。而西北旺以北的韩家川、冷泉、亮甲店、温泉、苏家坨、北安河、聂各庄各地的百姓,进出城只能乘这趟346路公交车。汽车一到大家只能拥上挤下,夏天全身闷热,冬天冻手冻脚。乘车如同受难。1989年以前,我一直在东北部队服役,每年一次探亲回家,总是携带大包小裹,到颐和园挤乘346路公交车的那副尴尬样,以及到温泉站下车后负重步行五华里到北分厂家里的那个劳累相,至今记忆犹新。二是发车晚、收车早,赶不上末班车就糟。那时的346路公交车早晨六点多才发车,,晚上八点半就停运了。颐和园地处郊区,周边没有旅馆、酒店。到城里办事购物的“山后”居民,必须搭乘末班车返回,否则既回不了家,也没地方可住宿,那可就糟了。有一件事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时一九七六年冬天,我到湖北孝感地区接新兵,返回时我请假回家暂住几天。我乘接兵列车在丰台站下车时是晚上七点钟,原想转乘到北京站后乘103路电车到动物园,再换乘332路公交车到颐和园,赶乘346路公交车回家。但到北京站时已经是七点半了,我估算着乘103路车全程需40多分钟,乘332路全程约30多分钟,赶到颐和园时肯定赶不上八点半发往温泉的346路末班车了。无奈之下,只能在北京站候车厅坐等一夜。哎!已经到北京了却眼睁睁地回不了家,要在车站苦苦度熬十来个小时,交通不便之苦多么让人烦恼。三是常堵车、爱抛锚,交通事故常发生。颐和园至温泉的公路原是一条郊区汽车道,309医院往北连路灯都没有,路窄、路况差,南来北往的车辆只能小心翼翼地会车,稍不留神就回磕碰刮撞。而只要发生车辆事故,狭窄的道路立刻被堵死,久久不能疏通。上世纪90年代我转业到海淀街道办事处工作,常受346路堵车之苦。每天下班后,我总是急匆匆乘公交车赶往颐和园,慌忙挤乘346路公交车(后改为330路公交车)回家。个把月时间里总会遇到堵车的事,大伙在东宫门总站上左等右盼,半个小时过去了,又半个小时过去了,既不见发出的车返回,更没有车发出,越等越多的乘客们,知道又堵车了,短时间是通不了了,只得怏怏不乐地离散。我明白今天又回不了家了,只得乘车返回单位住宿,好不叫人扫兴。
  上世纪末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山后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情况大为改善。不但拓宽了颐和园至温泉的老路,又新建了圆明园西路和农大路和农大路,还修通了山后大动脉北清路,。路面宽敞平坦,路边绿化美景,路灯高大靓丽,交通信号设施齐全。与此同时,市公交部门在山后开设了多条公交线路。现在,途径温泉原有的346路车外,新设了330、633、651、968路公交车,北分厂、苏家坨、北安河,聂各庄的居民,不仅能在家门口附近乘车上路,还可在西北旺处换乘4号线地铁,如今海淀山后不仅通行的公交车线路增多了,车辆更新了,而且发车间隔时间缩短了,末班车时间延后了,交通事故大大减少了。新区居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同路线的公交车出行,畅通无阻。广大百姓深感如今交通方便、快捷、安全,无不拍手称快。
  海淀交通大改善,善后新区变通途,这只是海淀建区66年大变化的一个小侧面,只是海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海淀街道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