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工委系统离退休干部典型故事:从餐桌变化看京郊蔬菜生产的发展

时间:2018-07-20【字号 超大    来源:北京市农工委系统 作者: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退休干部 曹华
超市琳琅满目的蔬菜
 
  今年是改革四十周年,作为一名老蔬菜技术人员,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北京郊区的蔬菜生产带来的长足发展,北京市场的蔬菜从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到今天的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蔬菜大棚、温室等保护地面积逐年增加,栽培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3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那件事发生在1978年的元旦,我正在准备结婚,当时蔬菜还是计划供应,此时也正值蔬菜供应的淡季。我骑自行车跑遍了北京的朝阳门、东单、西河沿等四大菜市场和安定门、新街口、东四等十几家菜站也是只买到了萝卜、大白菜和土豆等几种普通蔬菜。眼看婚宴的餐桌要出现尴尬,我只好和儿时的要好伙伴骑着自行车,冒着刺骨的寒风走了50多里到丰台区南苑乡蒲黄榆大队,找到大队试验站的吕站长。蒲黄榆村在南二环路的左安门外,当时南二环路外都是菜田,蒲黄榆是当时京郊蔬菜均衡供应的先进典型,不论是种植的品种还是种植技术都很先进,多次在全市大会上介绍先进经验。吕站长破例从计划供应西河沿菜市场的菜中给我解决了芹菜、莴笋、油菜、菜花和甘蓝等6-7种当时市场上罕见的“细菜”,解决了我的婚宴上的尴尬。但是由于温室面积少和当年温度低的原因没有黄瓜,厨师说没有黄瓜,菜和汤就不鲜,保证不了婚宴的菜品。我又找到了在海淀区农科所工作的同学,当时海淀区农科所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办公,周边就是玉米地,还有一些住户。这位同学“走后门”从四季青乡买来了12条黄瓜,十分细心的用旧棉被包起来怕冻了,告诉我说:“冻坏了可就再也买不到了”。经过千辛万苦才使难得婚宴见到了“青菜”,这使其他准备办喜事的邻居们十分羡慕我,说是这可是从事农业工作的优势啊。
 
排队买大白菜
 
  这件事让我一名从事农业的科技干部深受感触,从而也促使我发奋工作,决心要让北京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鲜嫩的“细菜”,要让婚宴餐桌上的蔬菜品种不断丰富完善。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经过我和同事们以及各级蔬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北京郊区的蔬菜生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种植供应的蔬菜作物品种从1978年的 3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个,使冬季市民以萝卜、白菜、土豆为当家菜的局面彻底得到改变!增加了黄瓜、番茄、芹菜等诸多“细菜”品种供市民选择,从原来的“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使市民四季能吃上安全、新鲜的优质蔬菜,基本做到了没有淡旺季之分。同时,京郊菜农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供应宾馆、高档超市和装箱礼品菜以及供市民采摘的的销售方式提高了种植者的效益,并且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使产品安全得到保证。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通过市、区、乡镇各级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校以及各级技术人员和广大菜农的共同努力,重点推广了以下技术:推广普及保护地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优质、高产优良品种;培育壮苗技术;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名、特菜新品种的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观光采摘型蔬菜作物的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另外还陆续推广应用了遮阳网覆盖降温,防虫网覆盖防虫,沼气使用技术;滴灌、喷灌综合节水等技术,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对于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和种植者的经济效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从想吃啥没有啥、到吃啥有啥、逐步发展到什么好吃什么,再也不会有为尴尬的餐桌,跑遍全城,托人找关系买菜的镜头。
 
  作者简介
 
作者指导的大棚番茄硕果累累
 
  曹华 男,北京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退休干部,1952年1月生,1973年参加工作,1982年8月加入中共共产党,高级农艺师,曾任蔬菜室副主任、特菜大观园副总经理职务。至今已从事蔬菜生产技术工作50年。现被聘为北京市农业局12316三农热线首席蔬菜栽培专家,中国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蔬菜专家。近20年来主要从事优质、高档蔬菜和景观蔬菜的栽培技术的研究。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15项科技成果奖励;在“中国蔬菜”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主编 “名特蔬菜优质栽培新技术”等技术专著16本。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