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离退休干部典型故事:用不停的奋斗,编织美丽的梦想

时间:2018-07-20【字号 超大    来源:昌平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程秀芳
 
  我叫程秀芳,退休于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永不停止的奋斗,让我从普通的车间工人到科室干部,再到企业领导。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说说:“用不停的奋斗,编织美丽的梦想”。
  一、回忆,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凡是昌平人,都知道南口镇,有一个县属大企业,它就是享誉京城、闻名全国的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这个企业的前身是解放初期由24个人组成的荆编社,用山上的荆条编成筐子、篮子等产品。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只有几间小房,镰刀就是干活的工具,用来泡荆条的臭水池就是设备,那臭气老远都能熏倒人。工人的两只手都是粗粗的、黑黑的,布满了老茧。我有幸采访了几位在世的老工人,问他们当时苦不苦?他们总是乐呵呵地说:“和现在比,条件肯定是艰苦。但我们并不觉得苦,因为我们是有组织的工人,像有了自己的家一样,感到很知足,很温暖。”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朴实无华、可亲可敬的工人啊!”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工业的变化,五十年代末,这个小作坊开始了大思索:想搞一个生产玻璃包装瓶的厂子。那时的厂领导,有梦想,有胆量!小作坊的工人,多是没上过学的,没知识、没文化、没跟“机器”沾过边,想搞机器流水作业,可想而知得有多难!他们外出取经,不会写字就画画,就像“小兵张嘎”离开英子家时画的示意图一样,大家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经过艰难曲折的奋斗,1961年,一个生产炼乳瓶、浆糊瓶、墨水瓶、墨汁瓶等产品的玻璃厂诞生了。它填补了昌平县属工业的空白,为昌平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厂领导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期待,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要带领着工人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把梦想变成现实。六十年代末,一场填补北京平板玻璃空白的战役打响了。为了让首都北京能早日用上自己生产的平板玻璃,他们扬鞭策马,昼夜兼程。1972年,北京第一家平板玻璃生产线问世!因为技术条件、生产规模有限,质量、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厂领导带领职工继续奋斗。又过了一个十年,1981年,建成了一条大规模、高质量、多品种,能与国内同行相媲美的六机组垂直引上的平板玻璃生产线。试车投产那天,白花花的大玻璃板,一架一架摆满了院子,全场职工欢呼雀跃,那个自豪,那个乐呀,那场景至今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辈子都不能忘怀!这瞩目的成绩还不够吗?“不够!我们还要再上一条用来制作特品的高一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领导深谋远虑地说。说了就干,继续奋斗!1989年,一条被誉为国际水准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在这块不断扩大的沃土上又诞生了!浮法玻璃还衍生出多种副产品:钢化玻璃、汽车专用玻璃、图案装饰玻璃、超薄玻璃等。此时产品不但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有不少产品昂首挺胸走出国门。难怪有不少人夸我们的厂领导“心比天大”呀!企业凭着不停的奋斗,为北京市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创造的经济价值一次次刷新记录。在昌平县我们是创收大户、缴税大户,企业规模跻身于全国大中型企业行列。成绩让我们收获了幸福和快乐,更迎来了国家和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的关怀。田纪云副总理、李锡铭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龙新民部长等不少领导纷至沓来,给企业送来了关怀、支持与帮助。县领导更是经常赴厂过问生产、慰问职工。要说这职工,他们长年三班倒连续作业,战高温夺高产,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像雪片一样。仅举一例:生产主要设备是“窑炉”,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不停产热修,以延长窑炉寿命、保证生产安全。热修工人要冒着一千多度的高温,穿上防热服,还要在身上浇上水,钻进炉膛内贴补耐火砖。这跟玩命差不了多少啊!就靠着这样的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凭着不停奋斗的脚步,成就了企业由小到大的辉煌。
  在企业十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长河中,我被熏陶着、洗礼着、成长着。我以同样奋斗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填补着企业管理工作的空白。小到库房管理的“五五化”,大到企业档案的建立、厂史的撰写,企业管理的升级验收等。我是一个让职工出一头汗,自己必先出一身汗的人。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干到深夜,职工家属都找来了,我一看,墙上的表才11点多,怎么就找来了?同事说:“都1点多了,那表没电了。”我这才“啊呀”一声:“对不起,对不起,大家赶快走吧!”由于在办公室的工作有些特色,时任县委书记杨朝任同志还让县委办的同志到我们那参观学习。在工会工作阶段,因为我们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各项工作都开展得蒸蒸日上、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每逢年节,工会干部都和职工一起坚守岗位,一起过年节。大年三十厂领导和工会干部一起走遍全厂,看望慰问在岗职工,已经形成制度。说到这,我问一问在座的朋友:您被我的回忆感动了吗?回忆也是一种幸福,它不是在说我,而是在说那个时代,宣传那个时代也是一种责任!那个时代的“工业梦”,你说它有多美丽!
  二、退休,是一种快乐,一种坚守
  假如我上面讲的叫“奋斗着、快乐着”,那么我下面要说的就是“快乐着、奋斗着”。我抱着一叠叠、一捆捆的大红荣誉证书退休了,回家了。在家呆着,从头到脚,好轻松啊!一大早起就开电视,看新闻、文艺节目。那么多小品、相声,我怎么都不知道?噢!原来大年三十我们都是在厂子过的,根本没看过春晚的演出。我看着乐、乐着看。一个月过去了,总看电视也不成。走出去,上天安门、天坛、颐和园……逛去!要不然就找同学聚会去!后来就带着小狗爬山去。这时候,经常见有的人带着录音机边走边放音乐,有的人还大声的跟着唱。这一举动勾起了我自小的爱好--唱歌。可是在这山里唱不敢张嘴呀!后来有人告诉我: “您可以到老干部局去玩!”我就到老干部局参加了艺术团,成了一名合唱队员,这一唱就是十年。在局领导关怀支持下,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活动越来越多。每年参加区里五月鲜花歌咏比赛,参加市农工委、市老干部局文艺汇演或比赛,参加局里组织的“庆七一”、“庆十一”、“重阳节”、“春节联欢”等各种演出;还组织艺术团下基层、搞联谊,与部队联欢“庆八一”,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去打工子弟学校联欢,去社区交流汇演;特别是去年参加“老少同乐庆六一”活动、离休干部去军营、男声小合唱参加海峡两岸之声民族情大型文艺演出等等。这些都给了艺术团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给队员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使老同志的心情无比快乐和幸福。
  合唱团里,好多人从没有唱过歌,见了谱子只知道1、2、3,不知道哆、唻、咪,加上多年当领导,养成的过于严肃的面孔,老师让抬“笑肌”,根本不会抬,抬起来也不自然。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演出,现在队员们会发声、会识谱、会表情,上了台就是老道的歌唱家!身体健康了,不爱笑的也变得一脸的笑容。大家把退休后的活力都注入到艺术团的各项活动中。在这个充满快乐、和谐、幸福的集体中,我认真实践着“音乐是我第二生命”的诺言。我曾在练歌中摔断了腿,痛苦的挣扎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艺术团。有了孙子后,被迫离团时,我的心一直牵挂着艺术团,随时了解他们学什么歌,我就在家练什么歌。有时演出需要我,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参加演出。有一次要唱二重唱,正巧孙子夜里发烧,几乎一夜没睡的我,早晨匆匆赶到现场,调整好状态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些年我满怀豪情的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幸福的生活,把上班时没功夫演、没功夫唱的都给补上了!身体锻炼了,生活充实了,还为社会做了那么多贡献,多好哇!我们在快乐的退休生活中,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信念,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宣言,坚守着一种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坚守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既做到了老有所乐,更体现了老有所为。快乐着、奋斗着,就是我们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习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实干兴邦”,让十三亿人民共同编织我们的强国梦、民族复兴梦。这是对全党8000多万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要求。战争年代,靠的是共产党员带领老百姓,把头颅拴在裤腰带上拼命的干;解放后,靠的是共产党员团结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干;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靠的是共产党员坚定信仰,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脚踏实地、科学的干。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共产党员的操守,一种全面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职时,我们无私地奉献,退休了我们仍然要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去鼓舞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人。大事我们干不动了,就让年轻人去干,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畴里,为了编织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梦想,我们要老骥伏枥,继续发光发热。
 
深秋别有韵 夕阳别样红
  2012年的昌平区“五月鲜花”歌咏比赛共有13支大合唱队,23支小合唱队登台表演。老干部艺术团大合唱队、女声小合唱队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气势参加了比赛,并荣获最佳表演奖。
  为了更好地展示老干部的风采,老干部局局长郑雁凌亲自参与为合唱队定制服装,为女队员挑选、搭配头饰、项链等。经常过问或亲临训练现场,全程跟随彩排,不时提出中肯意见。副局长吴巧荣也是细致入微。经常与团长、队长、队员们沟通情况,解决问题,一直陪伴到演出最后谢幕。区委、区政府对老干部的关爱,老干部局领导的重视、工作人员的真诚付出鼓舞着我们在老有所乐的同时,克服困难,力争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艺术团团长张永祯为了演出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做了大量工作,带病与队员一起排练。副团长刘福新的老母亲突发脑溢血,卧病在床,昼夜陪床的孝子已经累得血压升高、声音嘶哑;而他全然不顾身心的疲惫,还挤时间和大家一起排练、演出。他的集体荣誉感和对音乐的热爱堪称表率。临近演出的日子里,天气逐渐炎热,但挡不住排练次数的增加,队员们召之即来,毫无怨言。队员李德海带病排练,站着时间长了,多次眩晕,总是休息一会儿还坚持继续排练,一直到演出结束都没有掉队。队员曹连美侄女结婚的当天赶上我们整体排队型,为了不影响整体站位,她缺席了侄女的婚礼。声部部长刘玉清在紧张的排练中已经累得够呛,可是宝贝孙女突发急病,大半夜从昌平医院转到北京儿童医院,整夜未合眼,第二天照常参加排练。
  大家的刻苦努力,迎来了广阔的舞台。昌平老干部艺术团排练的舞蹈《爱我中华》、小合唱《祖国不会忘记》《啊,朋友再见》经常在市农口文艺汇演中亮相。为了使老干部艺术团的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老干部局领导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争取机会、广搭平台,为推动老年文化大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2012年7月,老干部艺术团男声小合唱还参加了海峡两岸之声文艺演出。其中,自行创作的《两岸一家亲》反响热烈。极大地鼓舞了艺术团老干部们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对提高演出水平大有裨益。
  闪亮的舞台激发了大家日常排练的劲头儿。舞蹈队里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5岁,在排练藏族舞蹈的日子里,不少人跳得胳膊腿疼痛,哪怕多处贴着膏药,也不掉队。队长王维军老母亲病重住院期间,她一边请亲戚朋友帮忙,一边克服自身困难,带头加紧练习。
  2012年9月,经过暑假的休整,艺术团又迎来了新学期。为了使艺术团的演出水平更上一层楼,局领导在选择指挥老师问题上颇下了一番功夫。经过多方协调联系,请来了昌平文化馆有名气、受欢迎的老师李晓燕。自此,艺术团的队员们重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练声与唱歌统一起来,把快乐与提升统一起来,把在职时的“工作要高标准”与退休后“唱歌要高水平”统一起来,提倡做合唱的有心人。经过老师的科学测评,大合唱队重新划分了声部。艺术团多次召开会议,建立考勤和请假制度。抓好三个小部队,带好合唱大部队。强化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和轻松音乐组合的基础训练并统一发声方法。特别强调艺术团的老干部既要老有所乐,更要老有其尊、老有所为,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感恩于党对老干部的关怀,珍惜老干部局从领导到工作人员的服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演出活动,队员们非常佩服老师的水平,排练热情高涨,没有特殊情况谁都不愿意请假,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我们不但自己想唱歌,还积极介绍新队员参加大合唱。艺术团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老干部走出家门,加入到我们快乐的大合唱的家庭里!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