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媒体宣传展播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摘登(二)

日期:2025-09-0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编者按:日前,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表彰了全国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名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本市有4个集体和9名个人获表彰。他们中,有人十二年如一日做小院儿“班主任”,激发共建共治共享合力,让社区居民亲如一家;有人始终活跃在宣讲台上,讲述身边正能量,让党的理论走入千家万户;有人用心用情用力解社区治理“矛盾锁”,画出最大同心圆……他们是无数活跃着的“银发身影”的杰出代表,也是首都最美“夕阳红”。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顺义区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金钥匙”解“矛盾锁”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金钥匙’成为社区基层治理智慧的‘金名片’。”
  ——顺义区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
 
  顺义区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老党员开展工作
 
  自打加入顺义区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裕龙花园六社区居民张岐山比退休前还忙,连晚上遛弯儿都不敢去远处,就绕着居委会周边走,“怕居民有事儿,离得近能随叫随到。”
  退而不休,像张岐山一样,金钥匙调解工作站22名老干部老党员个个都是“大忙人”,既当楼门长,又做志愿者,各展所长,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成了解开社区“矛盾锁”的一把把“金钥匙”。
  裕龙六社区有33栋居民楼、126个单元门,居民既有拆迁上楼的老北京,也有来自各地的新住户,诉求多元。2019年,社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上下楼管道改造、房屋渗水、电力改造……各类矛盾诉求“按下葫芦起了瓢”,以老干部老党员为主体的质量监督小组应运而生,这也是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的前身。
  “老干部们工作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在居民中也有威望,帮了社区大忙。”社区书记李银艳说,在老同志们的帮助下,老旧小区改造顺利进行,裕龙六社区连续五年无信访问题,接诉即办诉求量下降90%。
  居委会旁,就是金钥匙调解工作站,365天不打烊。每天都有2名老党员“坐诊”接诉,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大伙儿都没怨言,“党员就是要为群众解决问题,老百姓愿意和我们反映问题,是信任,我们义不容辞。”张岐山说。
  接诉即办,老同志们集思广益,总能拿出解决办法。有一天,有位居民反映,“社区休闲桌椅不能满足需求,能不能想想办法?”这可不容易,申请社区资金需要走程序,流程也慢。当天值勤的党员老干部许炳焱开始琢磨,能不能用上现成的门板等大物件?他还想到了也会做木工活儿的宛柏林、贾付敏两位老党员。一拍即合,三人决定共同制作桌椅。
  老党员们一块上手,忙了近两周终于完工。从此11号楼南侧空地上就多了两套桌椅,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不仅在站室“坐诊”,老同志们还主动出击,和居民聊天,打听居民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有什么矛盾需要解决;也发挥网格员、楼门长作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社区商户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的问题就是老党员们发现的。私拉电线,安全隐患不小。老同志们第一时间制止商户,还把问题反馈给了社区居委会。
  反映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根本。老党员们又和社区一起统计住户和商户需求,协商选定电动车充电桩位置,和物业沟通,并在改造期间全程监督。
  社区增加了3个车棚、36个充电口。自此,再没有发生过飞线充电问题。
  像这样的故事,经常在社区上演。邻里纠纷的矛盾得到化解,治安隐患也及时得到排除,社区的居住环境被净化了,社区的治安环境也和谐稳定了……在裕龙六社区,居民的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管、效果让人信,老干部金钥匙调解工作站有口皆碑。截至目前,调解工作站共受理民事纠纷1446起,为民办实事1244件。
  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老同志们“有为”更“乐为”“智为”。张岐山说出了大伙儿的心声:“我们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争取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北京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银龄”有力量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要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
  ——北京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
 
  北京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开展义诊活动
 
  “我要去武汉!”2020年1月中旬,眼看着新冠疫情防控任务越来越重,已经退休的李素英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去前线支援。17年前,作为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处主任,她就曾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临行前,李素英告诉儿子:“只要国家需要,我们随时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将执甲、日夜奋战,长达20天时间,李素英拉起隔离病毒的安全通道,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建立起了安全屏障。因表现突出,她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抗疫先锋之星、最美逆行者等,并作为抗疫医务人员代表受邀参加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
  在疫情来临时请战的还有陈东。陈东曾凭借在抗击非典中的出色表现,获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一次在写给组织的请战书里,她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护士。需要我的时候,我将义无反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继续投入战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李素英、陈东都来自北京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这个大家庭。支部书记赵淑英介绍,支部共有38名党员,平均年龄67岁,老党员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不仅在大战大考中显担当,也在日常社会服务中发挥余热,展现“银龄”力量。
  “您好,您去哪个诊室?”“机器上就能缴费,我来帮您操作。”“卫生间上楼,楼梯右手左转。”……在佑安医院门诊大厅,总能看到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主动向患者提供服务。他们都是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的党员。除了在医院提供导医服务,老党员们还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咨询、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7年来,他们志愿服务3000多小时,服务患者及群众10万余人次。
  “虽然退休,但身体还硬朗,能帮助别人,就觉得自己还有价值。”最令赵淑英记忆深刻的是,支部与右安门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协作,开展“点燃夕阳·互助同乐”老帮老志愿服务,精准帮扶80岁以上老人时发生的一幕幕温情画面。
  这项活动受到支部党员们的积极响应。在上门看望一位医院老职工时,支部党员们了解到,老人想打房产官司,正在接洽律师。在得知老人还没签合同就已经交了近万元后,大伙儿感到老人可能被骗了。大家积极帮助,追讨回了定金,并在后续的房产官司中群策群力,帮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小老人”给“老老人”带来更多的是心灵的慰藉。赵淑英回忆,有位老人孩子在国外,每次支部党员们的到访,总能给老人带来很多欢乐,大伙儿一起拍照、聊天,留下了很多欢笑。老人的儿子从国外打来电话,“每次你们来,我爸爸都特别高兴。”
  老有所为,也老有所乐,就是要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北京佑安医院退休第一党支部的老党员们,还要发挥独特优势、持续发光发热,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健康中国健康北京建设贡献更多“银龄”智慧和力量。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师雪起:宣讲身边正能量  
“退休不褪色,我要用自己的宣讲传播党的声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师雪起
 
  师雪起
 
  腰板笔直,声如洪钟,年过七旬的师雪起精气神儿十足,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逆生长”的秘诀是退休后十余年在宣讲台上的历练,更源于他心里那团火——把党的理论讲给更多人听。
  2010年,师雪起退休。没歇多久,听说东城要成立老干部宣讲团,他坐不住了,主动报名参加,“接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作为党员,应该坚守思想舆论阵地,发挥专长,再为党做点事。”
  “故事的力量比生硬的道理更能触动人心。”凭借多年在宣传系统工作的经验,师雪起总结,面向百姓宣讲,就要讲百姓身边的故事。
  他宣讲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身边取材,主人公是二十二年如一日在天安门义务捡拾垃圾的刘玉珍老人。“2005年我当街道工委书记时,参加过她的入党发展会。”师雪起说。
  刘玉珍的故事平凡又伟大。从1994年开始,她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坐公交到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风雨无阻。老伴儿得了重病,她也不肯给自己放假,陪床间隙还坚持每天都去。如此坚持不求名不求利,只图“为国家做点事”。刘玉珍的话语真诚有力,“我岁数大了,识字也不多,美丽的天安门广场就是我的中国梦。”
  宣讲内容不能点到即止,要有血有肉。于是,师雪起多次上门采访,追问细节,了解坚持背后的精神动力,不仅见人见事,还有理论升华。稿件前后易稿18次,他才满意。
  稿件写成,还要讲好。师雪起反复背诵,几乎“走火入魔”——每天早中晚背上十来遍。原来准时看的电视剧不看了,外出参观旅游暂缓了,访亲会友也基本取消了,走路、买菜、办事,嘴里都“念念叨叨”,直到字字句句、标点符号都成了肌肉记忆。背诵之余,他动员家人当听众,一遍遍演练,按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揣摩修改,打磨提升。
  光讲,总觉得还差点意思。师雪起又灵机一动,自费买了小音箱,事先下载好《红旗颂》《英雄》等经典音乐章节,讲到高潮时边说边放,烘托氛围。
  首次宣讲,伴随着师雪起感情充沛的表达,故事直抵人心,现场掌声雷动,不少人被刘玉珍的故事打动落泪。此后场场如是,反响热烈。可就在宣讲任务进行到一半时,师雪起被查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最大的足有鸡蛋那么大,压迫到了气管,需要马上手术。
  “宣讲一场接一场,已经达到高潮,节奏不能断,我得坚持。”师雪起决定推后手术时间,继续宣讲,直到两个月后,任务完成,他才去做手术。
  宣讲身边的正能量,自己也成了榜样。这十多年来,师雪起的宣讲内容涵盖党史故事、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场场激情饱满、直抵人心。
  仅凭个人力量有限,唯有团队才能让宣讲事业走得更远。师雪起先后担任东城区老干部宣讲团与北京市老干部宣讲团团长,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在他的帮助下,两支宣讲团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先后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地,累计开展千余场宣讲,受众超过十万人次。
  “只有继续发扬宣讲的力量,才能在更多人心中点燃信仰的火种,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宣讲这条路,师雪起还要继续走下去,传播正能量,把党的理论传递到千家万户。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濮存慧:小院儿“班主任”  
“活一天,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在肩上担一天,就要尽职尽责,对得起这份责任。”
  ——濮存慧
 
  濮存慧
 
  西城区陶然亭街道里仁东街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有2栋楼、168户居民。小院不大,但处处流淌着家的温暖——邻里远远照面打招呼、互相搭把手是常态;垃圾分类值守、周末大扫除这些社区的事,大伙儿抢着干;难事急事,大伙儿商量着办。
  情满小院儿,邻里一家亲。背后,小院儿“班主任”濮存慧功不可没。
  今年80岁的濮存慧,从北京市育才学校退休后,就一直热心社区事务,并牵头成立双文服务老党员先锋队,担任队长,带领大家为社区服务。自2012年任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以来,她十二年如一日践行着“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初心,给小院带来数不尽的温情与变化。
  满院儿居民,在她眼里都是孩子。“居民有老小孩、大小孩,还有小小孩儿,这个班主任当得可比在学校当班主任还累。”她嘴上“吐槽”,实则乐在其中,小院儿的事,件件放在心上、冲在前头。
  对“老小孩”,她将心比心,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温暖老人心。惦记年长的独居老人,她经常给这些老人打电话、按门铃问候。有位老人,老伴儿去世后日日以泪洗面。她天天上门开导。在她的鼓励下,老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和居民聊天,为大家服务,不仅走出了伤痛,还成了社区志愿队的骨干。
  对“小小孩”,她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响应街道号召,她组建老教师“六德”服务队并担任队长,每到寒暑假就带着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成长陪伴、社会实践、学业辅导、劳动技能等多方面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了4300余人次。
  对社区的事,她更是义不容辞,当成自家的事来办。志愿服务,值班站岗,濮存慧次数最多。遇到下雨,别人往家里跑,她是往外跑,早上下雨,她要出来看看能不能出岗;中途下雨了,她要去给站岗的同志送伞;谁临时有事,她就去替岗。
  为了给小院儿引进物业,她和区教委、街道和社区反复沟通,考察了3家物业公司,几经波折,2024年6月成功引入物业进驻小区。为推动小区加装电梯工作,自2018年起,她不厌其烦和街道、社区沟通,先后向居民发出2封公开信征求意见,耐心地与有顾虑的居民进行沟通。2天时间内,50户居民便将电梯建设资金全部交齐,2022年7月小区电梯正式开工。帮助小区解决买菜难、安装楼梯扶手、修缮路灯、坡道整修、加装电梯和爬楼器……她不知打了多少电话、楼上楼下跑了多少回。
  “濮老师一声令下,这个院就活跃起来了!”一说起濮存慧,小院儿居民没人不竖大拇指。在濮存慧的带领下,平均年龄78岁的社区第一党支部抓学习、写感悟、亮身份、做服务,成为小院里的一面旗帜。48名老党员,个个都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她要求我们做的,自己都先做到。”老党员们冲在前,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现在一有啥事,年轻人都主动申请加入。有人说,“爷爷奶奶都这么积极,我们更得挤出时间为社区服务。”
  小院儿,离不开濮存慧,濮存慧也离不开小院儿。“为大家服务,就得忘‘我’,只要把‘私’字去掉、把‘我’字去掉,把‘钱’字去掉,其他都好办。”满头银发的濮存慧目光里是不染尘埃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