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放
(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5年9月3日上午,伴着壮丽雄浑的音乐,抗战老兵方队率先驶过天安门前,老兵们挥手、致意,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只见镜头前这位皓首苍颜的老兵,举起被子弹打穿的右手,颤抖地敬出一个标准的军礼,满怀深情地注视着祖国,注视着人民,注视着为之奋斗过的这片土地。一个军礼,一名英雄,一座丰碑。
而在镜头的那一端,亦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兵,在热烈激昂的气氛中却悄然泪下,用温润的双手擦拭着泪水,擦拭着伤痛,擦拭着万万忠魂。一滴眼泪,一颗赤心,一片真情。
眼前的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我,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是从苦难辉煌中走来的英雄壮士,这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光荣前辈,请接受祖国和人民最崇高的敬意!而此时的我更有一种激动和期待,因为我即将成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或许我的服务对象就是曾与这些老兵并肩战斗过的同志们,或许我将有机会为他们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以使他们的晚年能在晚辈的温情和祖国的温暖中度过。
(二)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
2015年10月27日,通过公务员遴选,我正式到市委党校报到,成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然而我当天的心情是复杂的,我并没有想到老干部活动中心竟然远离党校的中心办公区,孤独地矗立在一个隐蔽的角落,犹如一位被遗忘的老人在独自徘徊。当时心中不免产生了疑虑,一系列问题充斥在脑海中,老干部工作真的被边缘化吗?这里的工作环境会不会很差?这里的工作人员好相处吗?我的服务对象又是什么样子?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这个独立的院落,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欣喜和荣幸。进入一层大厅,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家的温馨,环境干净整洁,房间宽敞明亮,阅览室内整齐地摆放着各种报纸刊物,宣传栏内记载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还有工作人员热情洋溢的笑容,看到眼前的一切,我的心情立刻明朗了起来,并能够想象到在这里活动的老同志一定如同置身家中,舒适自在,欣喜自如。转入二层,映入眼前的是一幅幅行云流水的书画作品,山水画、人物像,篆书、隶书,展厅内翰墨飘香,丹青溢彩,浓浓的笔墨宣泄着作者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艺术气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再进入资料室内,一块块奖牌有序地摆放在墙边,一本本证书规整的叠放在文件柜里,“先进党总支”、“调研一等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它们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曾经取得的荣誉和拥有的辉煌。
在与处领导的初次交谈中,我了解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由400人组成的大集体,其中有96岁的抗战老兵,还有学识丰富的退休教授;我们的9名工作人员中有8名是接受过部队历练的军转干部,其中有2名是曾经麾下数百人的团级主官;我们的老干部工作是由常务副校长直接主管、两名校委委员协管,而且每个校领导都有联系的离退休党支部……
此刻的我是幸运的,我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样一个温馨如家的环境中,我庆幸自己能够加入这样一个载满荣誉的集体,我更为能够服务于这样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群体而感到荣幸。
(三)
满腔赤诚献夕阳,一片真情暖桑榆。
“做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这是我的同仁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温度”、“态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着实不易。这不是一句空洞无物的话语,“温度”就是用真诚、真心、真情对待老同志,“态度”就是用责任、担当、奉献落实好党的老干部政策,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鲜活的故事,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细细品味、静静思索。
那年十一前夕,老处长白惠欣一如既往来到离休干部麦农家里慰问,不同的是这将是白处长最后一次代表组织慰问老同志,因为她的职业生涯也已经步入了尾声,即将开启退休生活。攀谈中,麦农老师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难舍的情绪立刻涌上心头,她使尽力气牢牢地握住白处长的双手,用饱含深情的目光凝视着她,声音哽咽:“小白啊,这些年你就像亲闺女一样照顾我,真舍不得你啊!”。临别之际,患有严重腿疾的老人,不顾白处长的一再劝阻,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将她送出门去,就在电梯关闭的瞬间,老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听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游子吟》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但我发现原来不只慈母送别游子才会有如此依依不舍之情。
那年离休干部路中石突然离世,面对即将冷却的尸体,老人的女儿在悲伤中慌乱无措。“再等就穿不上衣服了!”听到医生的话,旁边年轻的老干部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带着对老人的敬意,生平第一次步入阴森寒冷的停尸房,以儿女之心为老人拭去污血,穿上寿衣,为他送行;那年身患肝癌的退休干部范志明吐血昏迷,家人和医护人员都束手无策,我们的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危险从窗户爬进屋里,肩背手抱把老人送上急救车,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了老人的生命;那年空巢老教授张锦铨第三次肠癌大手术后,身体绵软无力,在120医护人员无法把他送上没有电梯的楼房时,还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接过轮椅前搭后抬,以亲人之举一步步将老人送到了六楼的家中……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的前辈同仁们就是以这样的儿女之心、亲人之举、关爱之情温暖着、守护着每一位老同志,这些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沁入心底,感动着、激励着、鞭策着如我一样的后来者。
(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在为老同志服务的一年里,我深切地感到,老干部工作是琐碎的、忙碌的,但又是充实的、有价值的,我们始终坚守着“让老同志安度晚年、益寿延年”的一颗初心,用细心、耐心、贴心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有些老同志记性不好,所以每次我们在进行会议和活动通知的时候,都采取电话、短信、网络、张贴四种形式,而且短信要发两次,提前一周发一次具体通知,提前一天发一次提示通知,通知的内容不仅要标明日期,还要标注星期,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希望老同志能够提前安排好时间,按时参加活动。
有些老同志身体状况欠佳,所以每次组织活动时,我们都有专人负责照顾腿脚不便的老同志。如果留意观察,你会发现,每次离休干部赵良玉出现在活动现场时,他的身边总有一名同志全程帮他推送轮椅,每次用餐时都会有人先帮他打好自助餐之后自己才去吃饭。每次外出活动时,我们都形成了标准化的服务模式,有人搀扶上下车,有人负责检查摆放行李,有人负责说明行程安排,有人负责医疗安全。
有些老同志精力较差、家庭琐事多,所以我们工作人员都力争成为多面手。我们学习法律知识,以便老同志家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时,能够合理分析给出建议;我们了解心理学常识,只为能在老同志家中出现变故时,能够帮助排解安慰疏导,特别是为弥留之际的老人送去临终关怀;我们还要懂一些养生贴士,从而能在老同志最重视的方面入手为工作打开缺口;我们还要了解网络链接、水电维修等生活常识,以便老同志家出现状况时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五)
最美桑榆景,晚霞映满天。
“党校和老干部处把我们照顾得这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享受生活,不努力为党和人民做点贡献?”这是退休干部赵祖达在一次表彰会上的发言。这位年逾古稀的美学教授,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他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为人生目标。作为市委宣讲团成员,他曾在一个月内连续宣讲28场,足迹遍布北京16个城区,坚持不要报酬、不坐公车,风雨无阻,义无反顾。在接受千龙网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种满足、愉悦、享受的感觉,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更使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
2016年7月1日,党校图书馆一层报告厅欢声笑语,老同志们载歌载舞,尽显才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伟大长征,用满腔热情为党的生日献礼。舞蹈、合唱、京剧、二胡,现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然而一曲没有伴奏的清唱却深深地打动了我。86岁的离休干部温景崑踏着蹒跚的步伐,独自走上了舞台中央,泛黄的白色上衣,褪了色的灰色长裤,佝偻的身躯,永恒地伫立。他颤抖地拿起麦克风,一曲《七律·长征》缓缓传入耳畔,单调沙哑的嗓音却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此时没有华丽的音乐,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没有绚丽的服装,只有最伟岸的身躯。这歌声来自内心,源自信仰,直击灵魂,这歌声传达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亦是一座丰碑。望着舞台上那瘦小的身躯,我仿佛又看到了阅兵场上的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