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放
石峡村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镇西南部,在八达岭长城和石峡关长城脚下,三面皆被长城环绕。5月14日,这个小村庄的乡亲们收到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回信中,总书记这样写道。
小村庄沸腾起来,村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已经80岁、义务守护长城40余年的老人十分激动,他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备受鼓舞、充满力量。我将继续守护长城,让接力棒一辈一辈传下去。”
这位老人就是石峡村最早义务守护长城的梅景田。
梅景田,1944年生,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自觉行动,保护长城及相关文物,并带动了更多人投身到长城保护事业。
独行的志愿者
石峡村,因石峡关长城得名,当地流传说其最早的村民便是修筑长城的工匠。但和八达岭长城不同,石峡关长城尚未进行旅游开发,属于人们口中的“野长城”。梅景田还记得童年最有趣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爬长城。那时候每当有人破坏长城,他的爷爷总会站出来阻拦,因此他从小对长城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历史环境变迁、自然侵蚀风化和人类生产生活等多重因素影响,石峡关长城许多点段开裂,甚至严重损毁。
1982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工作的梅景田,看到八达岭长城修复一新,国务院在此挂牌保护古建筑,他愈发心疼石峡关长城的残败。不久,他辞职回家,因为“这里的长城更需要人保护”。此后,梅景田开始了义务巡视家乡古长城的行动。
石峡关长城全长8.6公里,西至与河北怀来县交界的“南天门”,东段与八达岭长城相连,最高处海拔1200米,地势最陡处近60度。许多地方原本荆棘丛生,无路可走,可梅景田硬是用他的镰刀,一点点开出一条巡视长城的“专线”。除了务农,梅景田每周至少要到长城上巡视一次,碰到节假日或黄金周,每隔两三天就去一趟。离家近的长城得走一个半小时,远的就得走上两三个小时。每次去远一点的长城,梅景田都得带上水和干粮,早上出门,太阳落山才回来。有时,他甚至会巡视到河北境内。
40余年来,他已经记不清走过了多少里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鞋,遭遇了多少次危险。割杂草、斩荆棘、除灌木,他被城墙滚下的石头砸过,被荆棘扎过,被蛇咬过,被马蜂蛰过,被有毒的蚂蚁群袭击过,滑倒在没有伞的风雨天,迷失在没信号的丛林里……但梅景田从未停下过巡视长城的步伐。
最初,爬“野长城”的“驴友”并不多见,但后来越来越多,乱涂乱刻、违规露营等现象时有发生,梅景田遇到后就去劝阻。有一次,梅景田看见一个小伙子正用小刀在长城上刻字,他厉声喝道:“不许刻字!”谁知小伙子一行六七个人立刻围了上来,摆出要群殴的架势。梅景田镇定地说:“你们是因为稀罕长城才来的,可在这上面刻字就是对长城的破坏,以后长城没了,看你们还来看什么!”几个年轻人被他的话震住了,灰溜溜地走了。
梅景田家里的墙上挂满了长城四时景观的照片,拼凑成“心”的形状。他的手机内存几乎被长城照片和视频占满。他的手机屏保是一张看似普通的巡视工作照,再仔细看:坍圮的敌楼上,三四个烧烤架立在墙角,烧烤过的炭火痕迹清晰可见,还有几顶被大风吹得变形的帐篷……这是梅景田2018年某天清晨巡山时看到的“案发现场”,遗憾的是“作案人员”早已溜走,而这张用了五六年的屏保,是梅景田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警钟。
“其实我不图什么,就为了让以后的人也能看到祖先留下的这一奇迹。”
痴迷的搜集人
梅景田不只守护着家乡的长城,而是和长城有关的东西,他“都跟着了魔一样收藏”。在当地,村民们都习惯了梅景田对那些“破砖瓦”视若珍宝的行为。
他看见村民院墙上有长城砖,就拿水泥去交换。在山上遇到战争年代的石雷、刻着古代文字的砖石,他都会背回来。最重的一块碑石有69斤重,他推着走了一整天,推不动了,就第二天拿着绳子从山上一路拖下来。村民家的墙根里、菜园里、长满荒草的旮旯里,都是他搜寻的目标;各种石雷、石夯、石碑都是他收集保护的对象,搜寻到的文物相继被送到区文物部门和长城博物馆等单位。
石峡村内曾矗立着一处长度约20米的“古堡遗址”,是明代万历年间驻军城堡——石峡峪堡的一部分。南北两城门各有一牌匾,南门匾额为“迎旭”,北门匾额为“石峡峪堡”,两个牌匾均为汉白玉石质,对研究长城营堡修建具有重要价值。两件宝物的重焕光彩,离不开梅景田的奉献与坚持。
20世纪50年代末,梅景田目睹了村里的古堡在“破四旧”中被毁,他瞅准一块被摔下的牌匾,正是“石峡峪堡”,央求大家不要扔,给他留下。其他村民看到残匾无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看到村民们盖房筑墙多用古堡城砖,为保护匾额,梅景田将它埋在家中猪圈里,这一埋就是几十年。直到前些年文物部门收集文物时,这块牌匾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被藏于中国长城博物馆。“迎旭”牌匾则多年不知去向,但梅景田从未放弃寻找,直到2003年,他在村委会库房门槛下偶然发现块石头,挖出一看,竟然是“迎旭”,所幸保存完好,现藏于村史博物馆中。
为了保护文物,梅景田竟然还闹过乌龙事件。2002年前后,梅景田得知村里来了一群人,从一个村民家里拉走了一个明代石槽。他立即赶到村口,拦住正要开走的货车,没想到对方推开梅景田,开着车迅速离开。梅景田当即跑回家,骑着自己的摩托车一连追赶了十几里,奈何速度有限,眼看着货车远去,梅景田就急中生智,在路边电线杆子上写下车牌号,转道去报警。最后八达岭景区的有关人员找到了梅景田,解释这些人是景区的工作者,打算把石槽运往景区布置一个景点,使用完毕后会将其归还,他这才罢休。
壮大的队伍
无私的付出让梅景田在村内享有很高威望,他曾两度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村内大小事,村民都自觉和他商量。在梅景田的带动下,先是儿子、儿媳,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护林员,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上山巡视的队伍。
2007年10月29日,梅景田在村防火会上号召,成立石峡村长城保护协会。梅景田对大家说:“谁要参加就报名,没报酬,纯属自愿。” 当天,五六十人的会上,登记报名的有34位村民。梅景田很欣慰。他带领全体会员庄严宣誓:“以破坏长城为耻,以保护长城为荣,以保护宣传长城为己任,保护身边的文物古迹。” 这是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颁布以来,北京市第一个由村民自发成立的义务长城保护小组。此后,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其中,石峡村长城保护协会不断壮大,“保护长城”成为全村的共识。
从此,这支“长城护卫队”活跃在长城内外。村民们捡到以前留下的石雷、石夯、石碑等物件,立刻主动上交,一大批长城文物得到保护。更让梅景田高兴的是,八达岭中心小学成立了一支“长城保护志愿小队”,聘请他做指导员,小队员们跟随他到长城上寻找遗失城砖、捡拾垃圾,进村入户发放保护长城的宣传资料。
为了保护长城,不仅长城沿线居民在行动,国家也启动了规模宏大的计划。2021年国家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石峡关长城是正在建设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石峡关长城已经得到了修缮,但尚未开放。
2019年,北京长城保护员队伍成立,这是保护长城的“正规军”。长城保护员需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实现长城重点地段全天巡查,一般地段定期巡查,出险点快速处置,长城野游科学管控,以此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石峡村先后有6人通过长城保护员的选拔考试,梅景田的女儿梅兰芬和外甥女刘红岩就是在梅景田的感召下,通过考试成为了长城保护员。
受梅景田的影响,梅兰芬和刘红岩从小就对长城有浓厚的兴趣。“打我记事起,舅舅就天天路过我家,我家是他上长城的必经之路。现在家里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人都强烈反对我舅独自上山,天气好的时候,我会陪他就近转转。”刘红岩说。她还是长城讲解队小队长,和村里人一起为游客讲长城故事;带着夏令营的小朋友们寻找城砖、行走长城,“就像舅舅曾经带着我一样”。
梅兰芬则会学着父亲当初的样子,时常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爬长城,给他们讲长城的故事。“请保护长城!”一段视频里,梅兰芬4岁的小儿子站在长城上大声说。
在梅景田的感召下,长城保护员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工作。他们能叫出每一段长城的名字、熟悉每一处烽火台的位置,甚至知道大部分长城砖所在的位置。仅去年5月,保护员们就发现22枚石雷,并第一时间上报。
长城也给石峡村以馈赠。近年来,石峡村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将其融入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近日,石峡村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自发参与长城保护工作和村里的发展变化等情况,表达继续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决心。并于今年5月14日,收到了来自总书记的回信。这让梅景田和村民们守护长城的干劲更足了。
随着年纪增长,梅景田患上了耳聋、心脏病等疾病,但他还是希望在自己可以走动的时候多去看看长城。他还特意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台相机,想多拍一些长城美景,等到将来实在登不了长城的时候,能通过照片看一看自己曾经用心守护过的砖墙。去年,梅景田在家门口晕倒摔伤了,家人们就不允许他再巡护长城了,但梅景田心里着急,有时,就趁着天不亮“偷”着去。
“现在年纪大了,大家都劝我就近‘逛逛’,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越远处、越高处的风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我必须比那些年轻人走得更高、更远。”梅景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