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发先锋

李欣:为中轴线深情留影

日期:2024-11-10    来源: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北京第8项世界文化遗产。“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从抢险、保养维护到活化利用,我记录了中轴线上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全过程。中轴线是北京的,中国的,现在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是个开始,中轴线文化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更广泛地传播。”听到消息后,李欣激动地表示。
 
 
  李欣,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原制片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担任《这里是北京》等多个电视栏目的制片人兼编导。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搜集和北京中轴线有关的影像,传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退休后,他也依然在为北京的中轴线而忙碌着。
  记录好古都的根与魂
  北海、景山、故宫、天安门、太庙……这些是李欣自幼就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他出生在天安门东侧的南池子胡同里,每天听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喇叭广播去上学,心血来潮时就到北海、景山等景点逛逛,可以说,对于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自幼喜欢文学的李欣,在恢复高考后,虽然听从家长的建议,考进了沈阳理工学院学习计算机,但对文学的兴趣始终没有放下,这让他具备了文理兼修的特长。毕业后,李欣被分配到华北送变电公司,负责值守计算机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入职了北京电视台。
  1994年,由于工作出色,李欣被派到日本长野电视台研修深造。李欣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那里他惜时如金,潜心钻研。那段时间尽管加班是常态,但李欣仍然会抽时间去泡一家又一家的书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欣翻到了一本用老照片讲述北京的画册。他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这可是他成长生活的城市啊,但那些照片对他来说为什么会如此陌生?“就算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历史才是现在生活的出处。”一颗要为北京的历史文化做些事的种子就此埋下了。
  研修即将结束时,长野电视台开出高薪要留他,尽管当时中日两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可强烈的民族情感,使李欣拒绝了这次机会。在他心中,故乡的山水,是永远割舍不断的乡愁。个人与祖国不可分割,北京才是自己血脉相连的根。
  2004年,李欣临危受命,接下收视下滑的《这里是北京》栏目。台领导只问他一个问题:能做多久?李欣回答:半年。在当时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摄像、没有办公地点的情况下,李欣想的是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1860年才有影像记录,但大多是外国人拍摄的,他要用电视拍摄的方式制作一档京腔京韵,以北京人的视角讲北京故事的栏目。
  《这里是北京》记录下的珍贵镜头不胜枚举,首期节目便是永定门复建,记录下“中国申遗第一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侯仁之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谈中轴线的珍贵影像。
  李欣带领着团队,发掘出了北京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很多细节,那看着不起眼的一座桥、一条胡同、一扇门、一口井……都有着一段故事,这是北京的历史魂魄。为了让节目有绝对的信服力,李欣要求年轻的编导们采集的信息必须有理可证、有例可循,档案馆、博物馆,史学专家、民俗学家、老手艺的传承人……作为外部资源全部被他们调动起来。栏目成功了,到现在已经办了20年。
  优秀成绩的取得,让李欣获得诸多荣誉,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获“全国十佳电视栏目制片人”、北京电视台“十佳制片人”等称号。
  研究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在影像里认识北京、认识都城,中轴线就自然地突显出来了。中轴线蕴含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礼仪、都城设计理念、秩序关系,从历史上一直就受关注,只不过没这么叫它。”随着工作的深入,李欣被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但让他倍感痛心的是真实的历史影像在国内几乎找不到。“那些图片在哪里?我要找到它们。”于是李欣走上了想方设法从世界各地收集这些影像资料的路。
  这是一条孤独而又艰难的路——很多影像“史料”散落在国外的二手市场。李欣像挖掘珍宝一样去了很多次,自掏腰包买回了很多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图册。“这些年,没买房子没买地,净买这些东西了。”
  20年前他拍摄景山的时候就好奇:景山五亭里的五方佛去哪儿了?原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直带着疑问寻觅着,终于,几年前在一个日本的图录上他看到了万春亭上佛像的形象,他计划着再去日本找原片。而像这种在他心里需要寻觅的东西不止二三百个。他倾其所有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珍贵老照片、图册让他成为了老北京影像研究领域的行家和藏家。
  在他的收藏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钟楼,钟楼前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这是钟楼较早的照片之一,钟楼上长满了杂草,说明当时清政府对钟楼的维护不是很用心,瘦小的孩子体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李欣说,他会把不同角度、不同时代拍摄的钟鼓楼老照片摆在一起,拿着放大镜仔细对比,一研究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些细节体现了中轴线的历史,从对比中我看到了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除了收集老照片,李欣还用镜头记录了中轴线上各遗产点的抢险、修缮以及活化利用的过程。他把中轴线上所有的影像要素制作了一部15分钟的《中轴线影像志》综述篇,同时还制作了《钟鼓楼》《万宁桥》《北中轴》《景山》等15个微视频,让更多对中轴线不太了解的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最便捷地了解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
 
 
  疫情前,李欣几乎每周举办一次讲座,为中小学生、普通市民宣讲北京中轴线。“因为自己是被北京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我也最爱给孩子们讲北京,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这颗种子,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发芽。”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问他:“爷爷,您知道为什么钟楼和鼓楼之间相隔100米吗?”这个问题历史文献并没有记录,这也让李欣意识到,北京中轴线还有很多谜题没有答案,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
  由于对北京中轴线研究与传播独有的贡献,李欣被聘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监督员。长年身为北京中轴线摄影大赛评委的李欣注意到,参赛的人越来越多,年龄段分布越来越广,摄影水平越来越高,这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动了大众的认知,大众的认知和热爱又更好地保护了中轴线。
  中轴线历史的选择
  退休前,李欣没有休息过一天,包括节假日,身为制片人,除了制作节目他还操着栏目组所有经费、人员待遇的心。那时身体发出了各种抗议的信号,也有朋友对他的如此执念不理解,而李欣觉得作为老北京人,这是一种深情和文化责任感。
  2021年,李欣退休后,在《这里是北京》作为出镜嘉宾,还在其他栏目进行讲解。台里的年轻后辈也把他当成“活字典”“救命稻草”,遇到拍摄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难题,一定求他帮着解决。《悦读季走读中轴线》《最美中轴线》《京城十二时辰》等有名的栏目中,都能看到他和明星一起出镜,甚至当起了“演员”,传播着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他是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写书、办讲座、带学生,参加专家论证会、研讨会、座谈会,社会活动很多,和退休前一样忙碌,甚至工作跨度更大。
 
 
  “我其实特想现在再出国去淘一次老照片,就是出不去,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整理,时间真的不够。”
  作为东城区政协委员,他的提案也均围绕挖掘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价值展开。如,他提出联动打造“中轴线”东城文化品牌,在既有品牌基础上,深入挖掘品牌关联度、地理关联度、文化内涵关联度等,深化“中轴线”文化品牌建设,组织举办各类文化传承、推介活动,不断形成可市场化的品牌活动,真正让北京中轴线文化深入人心;着力营造以中轴线IP为核心的“文化+”融合创新生态,打通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字号,形成文化贯通互补的中轴线老字号文化品牌,等等。
  李欣认为,随着中轴线文化热度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中轴线,从打卡“逛”中轴,到仔细“看”中轴,再到认真“品”中轴,人们对其历史和魅力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果把我收集回来的这些资料梳理清楚,做成一个全面的、有逻辑的资源库,这才称得上是我对这个行业的贡献。”
  退休后,李欣设了两个工作室,里面放满了这些年他搜集的资料、书籍。他下一步计划将这些资料数字化,这对他来说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据他介绍,数字识别完成后大约有1000T的容量。面对他的数据库中浩繁的图片,仅购买一套方便检索的系统,就需要花费20万元。“每往前走一步都涉及到钱,但既然喜欢这事就得干。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做这件事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
  李欣认为,因为他拍摄了北京中轴线,对它有兴趣,又搜集了和它有关的一些影像资料,这真像是冥冥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选择了他似的,用影像挖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他的使命。
  “我这辈子,可以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保护者和传播者,如果能为后来人留下一份与北京历史文化有关的传承,也就心满意足了。”李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