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发先锋

30年前,他提出『中轴线上看北京』

日期:2024-11-25    来源: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

分享:
字号:   超大       
语音播放
  今年84岁的齐吉祥自上世纪50年代末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在全国讲解行业里第一个被评为研究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退休20多年来,他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经常忙到半夜,其中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普及北京中轴线知识。
  勤学取经 “学犹掘井”
  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1959年8月工程竣工,成为献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当年全国各省市博物馆把大批珍贵文物送到北京,馆藏渐臻丰富,如何把它们背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传播给参观者却成了问题。
 
 
  为此,十几名应届大学生、外加四十多名高中应届毕业生,成为首批青年讲解员,成绩优异的齐吉祥就是其中之一。
  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明清陈列组工作的齐吉祥,每天接触的都是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也成全了好学的他,包括当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多位大师都曾是齐吉祥求教的重点对象。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是一句古代格言,齐吉祥把“学犹掘井”作为座右铭,以此来提醒自己日日精进、久久为功。为了做到言之有物,齐吉祥成为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常客,他每月保证至少40个小时的阅读和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历史、文学、博物馆教育等方面的书籍买了3000多册,家里的书柜最后都塞不下了。
  1991年,齐吉祥被破格评定为副研究员,成为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讲解员出身的副研究员。他感慨“讲解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以至于齐吉祥先后有3次当“馆长”的机会,都被他婉拒了。他表示就想把这条路走下去,证明讲解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事业。最终,齐吉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普及中轴线文化30余载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齐吉祥自然对北京的文化充满热爱,特别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他希望将自己对北京的了解,毫无保留地讲给外地来的游客。30多年前,“中轴线上看北京”的想法突然在他脑海中闪现,由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他把孩子们带上了正阳门,“当时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梳理,就只是凭着自己在博物馆里积累的资料讲解,但孩子们都很爱听。”齐吉祥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意识到,北京中轴线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有滋味:以故宫、景山为代表的皇家文化,天坛、太庙里隐藏的祭祀文化,钟鼓楼下的市井文化,都让他沉醉不已。
 
 
  进社区、进学校,他开始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精华带给更多的人。听齐吉祥的讲座,就像踏上了一趟探秘之旅,听众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他的一个个问题所吸引,跟着他一起打开包裹在北京中轴线外面的一个又一个谜团。
  有没有统计过一年能做多少次宣讲?听到这个问题,齐吉祥一愣,接着笑呵呵地回答:“这个真没法统计,反正逮着机会就说上几句。”即使经验如此丰富,每次办讲座前,他还是会认真备课,把要讲的内容再翻上几遍,“对要讲什么我心里虽然有把握,但还是再看看踏实,我要对听众负责”。对他来说,奔波在各地做讲座,宣传、普及北京中轴线文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随着申遗的成功,中轴线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更多的单位、学校、社区邀请齐吉祥去讲述中轴线的今昔,原本就闲不下来的他变得更加忙碌了……
  “小车不倒只管推!”
  如今,齐吉祥已经退休二十多年了,除了不遗余力地传播北京文化、讲述北京风情,他还笔耕不辍,努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历史、学习历史。2000年6月,刚退休的齐吉祥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的邀请,请他编写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白天和大家逐章逐节、一字一句地研读、推敲,晚上带着问题查资料、写文稿,经常就到了半夜。”
  齐吉祥在博物馆做讲解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只从表面判断一件展品是否漂亮,还会问是不是“很值钱”。由此2005年齐吉祥编著了一套《国宝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述100件国宝级文物的故事,让他们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这套书获得了2006年全国最佳文物科普读物奖。但齐吉祥并不满足,他觉得“故事里没有‘传道授业’的因素,再加上近年来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应该补充进去”。2016年,他决定重写一套。历时近三年,齐吉祥查阅了大量参考书和考古报告,还向多地考古专家一一核实每件文物的标准名称和最新数据等,写成了一套给孩子们的文物历史大书——《这个历史太有趣》,获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近年来,齐吉祥还涉足了短视频领域,在抖音上开设的账号“齐爷爷说历史”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粉丝,收获数万观众的点赞。
  老伴曾问他:“你什么时候写到头?”他笑答:“小车不倒只管推!”如今,齐吉祥仍执着坚守着自己热爱的领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