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放
今年72岁的赵秀兰退休多年后加入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有点特殊,专门负责“挑刺儿”,他们像啄木鸟一样,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给身边的环境挑毛病:哪儿的设施不够“适老”,哪儿的设计对老人不够友好……尤其是医院、公园、银行、公交站台这些老年人常去的场所,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2021年,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啄木鸟”志愿监督队应运而生。三年来,这支服务队已拥有队员90多人,以55至65岁的低龄老人为主,分布在北京16个区。这群银发志愿者在京城各处寻找“不适老”问题,反馈适老化问题线索几百个。
是否“适老” 还得老年人自己说了算
2021年,被称为“友好九条”的《北京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出台,紧紧围绕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老、不宜居、不友好等问题精准施策,“啄木鸟”老年志愿监督队(以下简称“监督队”)应运而生。
赵秀兰家住朝阳区劲松社区,是社区里的热心人。自从加入了监督队,她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用她的话说,不管走到哪儿,总会不自觉地去看这个地方是不是“适老”。
什么叫“适老”?简单地理解,就是公共环境让老人感到安全、便利和舒适,技术、信息普及对老人很友好,能让他们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更好地融入社会。公共卫生间里有没有扶手,公园长椅高度是否合适,公交站牌上字号大不大……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监督队队员们关心的对象。
“一开始只听说过敬老、爱老,真不知道什么是‘适老’。”直到听完专家的讲解,赵秀兰才豁然开朗:“其实它无处不在。”由于母亲腿脚不好,赵秀兰常常要推着轮椅带老人出门遛弯儿。几年下来,她推着轮椅把社区周边走遍了,哪里不好走她都门儿清。“人行坡道上如果有个小坎儿,轮椅就真的上不去。”
比如一个台阶,年轻人走过去觉得没问题,可能老人就会觉得台阶踏步太高了、坡度太陡了。比如公园的导引牌,年轻人看着没问题,老人们就可能面临字体小、颜色看不清、方向看不懂或者无法识别的问题。
而类似这些感受,往往只有老年人自己知道。监督队的队员们本身就是退休老人,他们发现的问题往往更精准、更贴合老人的实际需求。
做好上岗培训 “挑刺”也要专业
这群老年志愿者当中,有退休教师、医生,也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虽然大家之前对“适老”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在上岗前会有专家来培训。每次开展活动,志愿者们都是在老年友好点位实地参观学习,由专家对点位的适老化设计进行一一讲解,让志愿者们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
这样深入实地的学习方式,让“啄木鸟”们受益匪浅。“专家给我们讲的那些适老化设施,比方说扶手、坡道、路牌、座椅,我们都把它记在心里。有不太懂的就提问,请专家现场讲解,直到弄明白为止。”赵秀兰说。
在专家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会到医院、公园、银行等点位参观体验。在建设银行丰台支行,那里的适老化设计让老人们叹为观止。那里不光有无障碍车位、无障碍坡道、双层扶手,还有会震动的叫号器、可升降的显示屏、大字版计算器,让老人们感到既新鲜又暖心。参观结束后,老人们还会进行集中培训和案例研讨,把自己看到的、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进行归类整理,最终反馈给市老龄协会。
积极推动点滴改善 适老建设靠大家
知道了什么“适老”、什么“不适老”,老人们把学习到的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群称职的适老化监督员。
赵秀兰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些长凳供居民休息,由于这些长凳是砖砌的,外面还贴了一层瓷砖,一到冬天就成了“冷板凳”。而且这些长凳普遍较矮,又没有扶手、靠背,老人坐下去就容易起不来。为此,赵秀兰专门和社区工作人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沟通。在随后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长凳换成了树脂材料的长椅,不但有扶手、靠背,数量也增加了不少,深受小区老年居民的欢迎。
这一改善,让赵秀兰很有成就感。“以前逛公园,就只是看风景。现在逛公园,就会特别注意去看台阶、岸边有没有警示条,扶手、坡道安装得到位不到位。”原先对这些不太关心,现在是时时处处不自觉地去关心,当上了志愿者,心里就有了那份责任。
三年来,监督队除了组织线下活动,还走进了电台演播室,拍摄了系列科普视频,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适老化知识。每一位志愿者,既是问题的发现者、适老场景的使用者,同时还是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的监督者。北京“啄木鸟”志愿监督队负责人赵坤表示,希望这支队伍能够在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我们会继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