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故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确实如此。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感觉到,几天不读书,生活便枯燥无味,没着没落的。
早在儿时我就喜欢看书,那时中国人民被三座大山压着,我们家非常穷,吃上顿没下顿,既上不起学又没有钱买书。怎么办?我就跟有书看的小伙伴或叔叔大爷们借着看,白天割草、拾柴、干农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就在打歇时候看,还在晚上妈妈做针线活时借着油灯看。那时我看的书有《水浒传》、《三国演义》、《济公传》、《红楼梦》等,全是繁体字,有不认识的字就记下来,挤时间向识字的人请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随着时间的流逝,识字越来越多,看书也更加顺利。1949年我12岁,春节上姥姥家拜年时,舅舅让我学《千家诗》,说一首一首的很好玩儿,也能识字,我说我们村没有,舅舅说我给你借去,可是那家人的儿子把书锁在抽屉里给姑姑拜年去了,晚上才能回来。我一听非常遗憾,想住在姥姥家等那人回来,舅舅不让,怕我父母着急。我回家后跟父母说好,第二天起五更步行8华里上姥姥家,吃完早饭舅舅把书借来,我边看边往家返,到家后,一连看了三天三个晚上,边看边把喜欢的诗抄下来,第四天上午我又步行8华里把书还给人家。记得《千家诗》的开篇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深深地被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天所陶醉,同时也喜欢上了古诗。后来又学到了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读着诗,令我身临其境,似乎站在河塘岸边看见了水中的大白鹅伸着脖子长鸣,非常惬意。上小学后,在认真学习课本的同时,还借读《彭公案》、《西游记》、《暴风骤雨》等小说,增加知识。
参加工作后仍然囊中羞涩,还是老习惯--借书看。1962年,由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出版发行,轰动一时,也引起了我尽快读到这本书的渴望,可是买不起,只好望书兴叹。庆幸的是,我一位要好的同事借来一本,使我喜出望外,他不看时我看,见缝插针,通读下去,时时被书中那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所震撼,特别是以江雪琴、许云峰为中心的革命者在狱中的斗争,更加惊天地泣鬼神,看到小萝卜头被杀的情景时还流出了痛恨敌人的眼泪。然而好景不长,我们俩还没有看过瘾,书主索要,只好归还。我当时下定决心,省吃俭用也要把这本书买到手。1977年国庆节前,新华书店又来了《红岩》,我迫不及待地花1块2毛钱买到手,如饥似渴地捧读,心说这是自己的书了,不用再向别人借读了,从内心高兴。但是,因为买了这本书就没有钱买节日花生油了,眼睁睁地看着油票作废。老伴安慰我说:“别后悔,不吃油没关系。”
改革开放后,由于工资不断上涨,书价虽然也噌噌地上升,但是对我来说,买本好书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通过读书,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我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时下,我忝为北京作家,至今在国内各大有关报刊上已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近500万字。
总而言之,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生活中不可少的好朋友。常言说:“开卷有益。”我体会到,还是多读书、读好书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
相关新闻
- 吃枣2016-12-08
- 爱情泪 伟人心--感于长征路上毛主席“三哭”故事2016-09-20
- 密云区关工委老同志为社区青少年讲长征故事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