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适当写作 练手练脑 心宽气爽

时间:2012-03-29【字号 超大    来源:通州区老干部局 作者:通州区人大退休干部 张之桂

  我比较喜欢写作。过去在学生时期,就曾在报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1954年春,在我读初中三年级时,《石家庄日报》刊登我写的通讯稿《翻修平安路》,全文800余字。这是第一次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当时非常高兴,更增加了写作兴趣。1955年高中一年级时,写了散文《沙土窝变得更美丽》,全文3000

  余字在《河北文艺》杂志发表,还在全校征文中得过第一名。

  参加工作后,通过调查研究进行决策,写过一些经济论文。如:1982年,为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写出经济科普论文《用等距机械抽样法测量小麦产量》近5000字,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郊区农村广播》轮番播送两周。1990年,写出经济论文《因势利导,应变逢生——通县渔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对策》8500余字,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科学研究》杂志的“城郊经济版”发表。此外,63、64年间报载山西省某县公社书记李千周同志先进事迹,有感而作诗一首赞颂之,署名:张之桂,在《北京日报》发表。

  我1995年4月退休。退休之后,家有高龄老母,妻子也有病,还有一个残疾女儿,除适当照顾他们外,也没别的事情可做。当时,3个孙辈们要求我给他们讲故事,讲什么?别的很难说,就讲我自己小时候的那些吧。于是,把我几岁时日本鬼子侵略占领中国,烧杀抢掠,凡是自己亲历亲闻的,一段段讲给他们听,他们在影视上也看到一些反映抗战的节目,产生共鸣,很有兴趣。随着我就一件件拉开单子,摆开架势,虽不像那些小说等文字作品那样严谨,倒也自成系统。

  近十几年来,我和老伴每年的9——10月间,都回老家河北省枣强县大李纸房村,闲静居住两个来月。那里有五间祖辈传下的老房子,虽旧但尚可居住,整个院子占地550平米,有几棵老枣树,空气清新,虫鸣鸟叫,又有柴灶、煤炉、电器、煤气,生活倒也方便。我1944年起曾任村儿童团长,本村本土处处熟悉,就步行或骑车走家串户,核对并充实我写的那些人和事,父老乡亲,发小朋友,无拘无束敞开交谈,心情特别舒畅。邻里送瓜送菜,发小相约骑车赶集购物,坐个小板凳,在院里枣树荫下的水泥板小桌上,写作修改,有几次写半截缺点什么,赶紧去问,回来再写。写的间隙喝点茶,或随时摘枣吃枣,也算个心旷神怡吧。

  就这样,经过反复回忆、调查、核对,竟成子一个4万余字的本子。主要目的是,叫我们的后代子孙不要忘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占领,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热爱祖国,报效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此外,关注通州工作方面也写过一些东西。如:曾就运河源头的规划建设问题写过一篇论文,作为规划建设的参考。

  2009年,骑车去大营参观,见大营多年靠自己力量改造旧村,建成别墅式新农村,有感而写出:“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量力而行;福泽万民,百年无憾”。2008——2009年间,写出《关于组创“运河组歌”的构想》论文和一些诗歌。

  总之,我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没有勉强造作,顺其自然。没事不瞎写。写短文基本不打草稿,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这样可以炼脑,反复思考也能增强记忆力。目前耳不聋,眼不花,基本能看报,写字不哆嗦,可能跟经常写点东西有些因果关系。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