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父母心:愿朝阳医疗卫生事业更加发展

时间:2018-07-26【字号 超大    来源:朝阳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
  多年来,为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朝阳区一直在不断努力,曾连任9年的朝阳区副区长谢郁为此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改革开放40周年,朝阳区建区6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谢郁说道。
  讲述人
  姓名:谢郁
  年龄:76岁
  职务:曾任朝阳区副区长、朝阳区政协副主席
 
  下乡返京进朝阳 扎根于卫生事业
  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在新疆兵团六师医院工作了14年的谢郁,和20万下乡知识分子一同返回北京,进入朝阳区垂杨柳医院妇产科工作。
  垂杨柳医院于1973年正式开院,开放床位100多张。80年代第一次扩建后,床位增至200多张。199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1995年竣工后开放床位400张,1996年升级为二级甲等医院。
  “那会儿的垂杨柳医院医疗设备不齐全,医疗水平也是不尽如人意。”谢郁回忆,当时医诊多用物理检查,化验也只限于四大常规和基础生化。
  这样的医疗条件,完全不能满足朝阳区快速发展带来的医疗卫生需求。1994年朝阳区政府换届选举之后,谢郁担任了副区长一职,主管医疗卫生事业。至此,她决心从垂杨柳医院改造开始,逐步提高我区医疗卫生水平。
  扩建面积抢设备 升级垂杨柳医院
  医院经历了两次改扩建,除了要扩建医院的面积外,还需要配备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终于一位同事为她带来了好消息,说一家日本医院要关闭,大量的医疗设备需要处理,正好用来装备扩建后的垂杨柳医院。
  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的还有广西省北海市人民医院,为了能抢先得到这批医疗设备,谢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4人奔赴日本。
  “由于经费有限,我们居住在中日医学交流中心,条件虽简陋,但是大家充满了信心。”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经过大家的努力,将装了11个集装箱的先进医疗设备运回,装备了垂杨柳医院,至今还有一些设备在正常使用。
  如今垂杨柳医院已经是拥有500张床位的三级区属中心医院,并且拥有世界上很先进的医疗设备,医院的医疗水平大家有目共睹,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大多数患者信赖。这些,与这次的改造升级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除了第一次前往日本为垂杨柳医院“抢”来医疗设备外,后来谢郁又请同事几次前往日本,为朝阳区的多个医院带回医疗设备。
  推行公民义务献血 改造农村医院
  1993年,朝阳区第一次召开全区献血大会,按照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公民义务献血”的相关要求,谢郁在会上极力推广“公民义务献血”在朝阳的实施。
  “以前医院用血都是从血库调,老百姓卖血、血库买血,就出现了‘血霸’,还会造成疾病交叉感染,影响非常不好。”谢郁解释推行公民义务献血的原因,刚开始没有人响应,医护人员和部分公务员成为了首批献血的志愿者。如今公益献血已经十分普遍,“血霸”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1995年,北京市按照规划进行农村卫生医院改造,为了搭上农村卫生医院改造的末班车,谢郁几次前往市卫生局规划申请,由市、区、乡三级筹资进行改造,扩建农村卫生院不但是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更是为农村城市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当年全区召开的卫生工作会上,我提出未来农村城市化后,农村卫生院一定会发展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改造的机会。果不其然,如今确实这样了。” 
  如今,包括朝阳区中医院、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等都升级成了二级甲等医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小庄医院)已升级为三级医院。
  建设国家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克强总理曾在这里慰问战斗在抗艾滋病一线的医务人员和病人;建设教职工宿舍,改善朝阳区医务工作者的住宿条件;扩建关厢医院,后更名为朝阳中医院,将私人中医诊所整合为公立中医院……
  谢郁担任副区长的9年间雷厉风行,为朝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基了良好的基础。“这几年做的一件件工作,总算是为朝阳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力量”回想起自己任期内实现的多项目标,谢郁很欣慰自己没有浪费时间。
  “六十年来,朝阳的医疗事业历经艰辛、曲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未来将继续乘风破浪,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医疗事业关乎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发挥救死扶伤的精神,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将群众的期待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前进的动力,让朝阳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层楼。”这是老医务工作者谢郁的朴实心声。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