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贾老

时间:2013-05-06【字号 超大    来源:丰台区老干部局 作者:丰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陈日先

  3月31日我晨练回来,刚踏进家门,妻子便沉重地告诉我:“今天凌晨贾老去世了。”惊闻噩耗,我哀痛之极,一时难以自控……

  贾(长威)老病重日久,快要走了,已在我的预料之中,但走得这么急,是我不曾想到的。本来我想31日再去医院看望病重的贾老。未能如愿,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贾老去年1月患重病后,他以极大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忍着病痛的折磨,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虽延长了一段生命,但现代医学有时也无回天之力,这让我们深感痛心。

  贾老在弥留之际,不愿从病房转移到ICU(特护室),他认为那毫无意义,想在病房与孩子们多待一会儿,可见贾老与孩子们的亲情之深。

  贾老永远地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但对他的怀念永远在我的心中。

  贾老是建国后丰台区早期资深领导人之一。他德高望重,高风亮节,是我崇敬的老领导、老大哥、好朋友、好邻居。他丰富的经历,高尚的人格,深厚的阅历,老而弥坚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与贾老由相识,到相知、相交,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任丰台区委财贸部部长起,我便有机会与他有了些工作上的接触。他任区革委会副主任、副区长、代区长、人大主任后,特别是我到区里工作后,与他接触就更多了些。他为人处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凡是熟悉他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贾老既有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又有诗人般的潇洒坦荡;既有青年工作者(他任过团区委副书记、书记、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朝气与激情,也有革命老干部的深沉与睿智;他作风稳健扎实,风度儒雅,不浮不燥,言行稳重,处事理性;他大事拿得起,小事不计较,认真负责,而又包容大度;他爱护干部,与人为善,待人谦和,既有原则性,又富有人情味。即使在极左年代,他为人处事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对犯错误的干部,总是力求挽救,这有许多事例可以佐证。

  贾老一生不平凡的业绩已有定论,我无力全面叙述。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他遵循自己的座右铭,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我也想用最直白、最简洁的话说,贾老是个好人,是党的好干部。

  贾老在领导岗位上分管过多年商业工作,他对商业战线的干部职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多种场合强调,丰台区的商业队伍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的一支好队伍。商业干部、职工非常敬业,不怕吃苦,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贾老曾多次提议,让我们写部丰台区商业发展史。他还特别讲到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合商业职工宁愿自己辛苦,也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为保证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必需品的供应,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工作量之大,手续之繁杂,未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功劳将永记史册。

  贾老离休后仍在关注商业的发展。他是商友文史社的发起人之一,任名誉社长。他病重前的八年,文史社的活动他都参加,讨论社员们的作品时,他常有独到的见解,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贾老对做了好事的人,总是念念不忘,予以褒奖。

  人生难得一知己。我与贾老的相知相交更深的是,在他离休和我退休后的十多年里,我们在区人大常委会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在晓月诗社、商友文史社一起从事群众文化活动。十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和市、区组织的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活动,贾老都积极参加,我们又多在一起活动,还多次同团旅游观光。2001年我们又同住进了一栋宿舍楼,楼上楼下又是好邻居。这些难得的经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机遇,是巧合,也许更是缘分。我十分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这也是我退休生活过得快乐的原因之一。

  我退休后,常与贾老敞开心扉交谈,相互吐露心声,从而相知相交更深了。贾老不止一次地说过,看一个人退休后的表现,便可知他在职时的一些状态,我同意他的看法。

  贾老离休后的20多年,做了许多有益社会的事。他一直担任区教育下一代委员会主任。他身教言教,为教育下一代做了许多工作。他还担任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区老年协会顾问。他一手创办了晓月诗社,作为名誉社长,他不图虚名,出谋划策,筹措经费,十五年出《卢沟吟》诗集17册。举办了多次歌颂党、歌颂祖国的诗歌朗诵会。贾老还亲自策划组织编辑出版了《丰台风情咏》古代卷、现代卷两卷本,收录古今咏丰台的诗词600余首。贾老作为该书的策划与顾问,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多年来贾老为丰台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他老有所为,2011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

  贾老热爱传统文化,尤其喜爱诗词,爱读诗,爱写诗,这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他自学成才,在诗歌创作上造诣颇深。离休后,他写出了《情溢集》《情溢集续》(书法家张霖书)两卷诗集,收录诗词100首。取《情溢集》书名十分贴切,用他的话说:他写的诗词“是思想个性的袒露和情感的抒发”。贾老的诗里通篇洋溢着一个“情”字。正如张霖老先生在《情溢集》后记中所言:“长威同志的诗与他的为人一样真实、透明、平等、通达。通过韵律,把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充满对党、对朋友、对妻子、对子女的无限深情。”

  这两天,我重读贾老的《情溢集》时,与他在世时读他的诗,心情有了不同。我喜欢诗词,但我写不好诗。这次重读贾老的诗集,不仅读进去了,而且读懂了。他诗中自然流淌的真情一次次打动了我,让我泫然泪下。

  读贾老的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恩妻的深深怀念,还有他进入老年后,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他用“天降甘露送仙妻”来表达他向恩妻遗体告别时的心情。在《周年哭亡妻》中,写道:“与卿共度五十载,恩爱相依苦亦乐……挨过长日又长夜,泪收能尽定成河”。他在为妻撰写的《亡妻墓铭》中写道:亡妻天资聪慧,处事远见,志坚骨硬,勤劳刻苦,助丈夫事业有成,育儿女学业有成。

  贾老与恩妻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爱妻撒手人寰后,贾老常常陷入不能自拔的悲切、孤独。他流露出“丧妻的孤独,衰老的病痛,似乎让我挺不过来。”“岁逝十年情未减,余身漫步天尽头。”“户外老病惧天冷,室内孑身苦无言”“长夜世人皆奢睡,唯吾缘何偏少眠”“寒暑无忧时不在,更衣换衾可谁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恩妻的去世让贾老陷入困境,但贾老毕竟是个有见识、有阅历、有修养的通达之人,最终他还是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他写道“不甘虚度夕阳金”,“枯叶(指荷叶)尚能托玉露,余生亦可沐清波”。

  “天佑善人。”贾老经历了多年病痛的折磨,勇敢地挺了过来。他进入老年后,在疾病缠身的日子里,仍尽力做了那么多有益社会的工作。他离休后,愿意参加老干部的活动。他常说,一有活动,就来了精气神,正应了“老年人养生在于活动”的箴言。他在公众面前,在各种场合,都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赞扬干部离休的好政策,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贾老的一生是幸福的。在事业上他功成名就,创出一片天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了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他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在生活上,他有一个非常幸福温馨的家庭,夫妻间恩重情深,几十年相依相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们的子女都很孝顺,且各自成才,事业有成。这是他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强有力的生活支撑,对此他是很知足的。

  贾老解脱了病痛,在爱妻先走了14年后,他们又在天堂相聚了。

  写这篇小文,我没有像写其他文章一样,一气呵成。写作中曾几次泪落纸湿,写不下去。感情不能控制时,不得不停下笔来,是在两天里断断续续写成这一初稿的。尽管远不足以表达我内心对贾老的敬重之情,但想说的话有些已说了出来,了却了我几天来放不下的一桩心事。

  写下这些零碎的话语,作为与贾老天地间的一次对话吧。

  愿贾老一路走好!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