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边疆的门头沟人

时间:2018-09-26【字号 超大    来源:门头沟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韩春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我想问大家,知道诗中所说的轮台在哪吗?对了,就在今天的新疆。陆游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章,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但是,读着这首诗成长的一位门头沟人,却实现了为祖国戍边的远大志向。
  1949年9月25日,西北野战军某团政委唐谟奉命率部入疆。从此以后,一直到1994年,他一直驻守新疆,将一生奉献给祖国边陲。有人不禁要问,一个京西山里的孩子怎么成为戍边新疆的高级将领呢?
  让我们解开唐谟的成长之谜。
  唐谟出生在九龙山与清水尖裹挟着的一条山沟里,一个名曰东板桥的小山村。父母给他的名字是--唐尚达。唐尚达的父亲唐天论,是当地的文化人,除了务农,还兼乡村教员。尚达7岁时,进学堂读书。然而,兵荒马乱,他刚刚读了六年书,学校停办,关闭了他在学堂求学的大门,但他对读书依然孜孜以求,他博闻强记,在乡邻之间,颇有名气。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了板桥村。当时,唐尚达在一个名叫长操的山村教书,当他赶回家乡时,记忆中温馨的小院没有了,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袅袅的炊烟变成了滚滚的黑烟。室内洗劫一空,真的是“家徒四壁”了。日本人抢走了所有值钱的资产,放火烧毁了唐家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山间小院。冬天到了,唐家被迫住进了山洞,没有了热炕头,凛冽的寒风让山洞内犹如冰窖一般。唐尚达一次次站在成为废墟的自家小院中央,复仇的欲望愈发强烈。他向父亲提出,他要去当兵,去打鬼子。他面对父亲立下誓言: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唐尚达决定投笔从戎。他加入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1938年夏季,五支队改编为第三团,要离开斋堂,离开宛平。一起参军的小伙伴听说要离开家乡,议论纷纷,都说故土难离,半夜里一声招呼,几十人呼啦啦散去。唐尚达此时也动摇了,他去找他所认识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已经是宛平县长的焦土。焦土告诉唐尚达,老三团是军区主力团。在那里,你进步会更快。焦土拿出一双新军鞋,塞到尚达手中。尚达将新鞋弯腰穿上,试了试,合脚。于是,向焦土敬礼,辞行。就在当天晚上,在风雨飘摇的深夜,唐尚达随着队伍出发了。唐尚达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夜里,是狂风暴雨天。脚下泥泞,幸亏有了一双新鞋。因为是紧急出发,他来不及向家乡父老告别,行军途中,他深情地望了一眼山谷间家乡小村的方向,望一眼那若隐若现的山乡灯火。从那以后,唐尚达一别家乡四十余年。
  1938年10月,唐尚达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参加粉碎日军冬季大“扫荡”一系列战斗。带着国破家亡的仇恨,带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他参加了围歼阿部规秀率领的日军主力部队的“黄土岭”、“雁宿崖”等刺刀见红的战斗。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唐尚达屡立奇功,职务由营部文书升至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
  或许因为敌占区工作和战斗需要,1942年唐尚达改名为:唐谟。所谓“谟”,就是出谋划策之意。不曾想,在驻守边疆的岁月里,他真的战斗在参谋长的岗位上。1943年底,部队奉命调往陕甘宁边区,在通过桑乾河和铁路两道封锁线时,唐谟指挥若定,不仅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而且他率领的队伍作战行军减员最少,他因此成为巩固部队的模范指挥员。
  解放战争时期,唐谟参加了榆林、沙家店、瓦子街、西府、扶眉、西安、兰州等多次战役。1948年,在西府战役中,他是代理营长,担负狙击敌人、掩护指挥所机关转移的任务。那一次,唐谟连续7天7夜没有休息,在敌人疯狂进攻之下,他沉着指挥,像钉子一样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一次次凶猛进攻,保证了大部队顺利突围。
  1955年,唐谟被授予上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7月,唐谟接到了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命令:任命唐谟为南疆军区参谋长。1962年,唐谟晋升为大校军衔。
  1964年7月到1981年2月,唐谟先后担任乌鲁木齐军区、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从天山南北,到大漠荒原,都印下他的足迹;从塔克拉玛干营地,到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哨卡;都出现过他的身影。让人不由联想到岳飞的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唐谟独立功勋荣誉章。1994年,耄耋之年的唐谟叶落归根回到京西,在北京定居。屈指算来,唐谟在新疆战斗生活整整45年。京西山沟里之所以能够走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血染沙场的英雄,不是说明,京西儿女志存高远,有着对祖国赤子之心,对民族大义的无限深情吗。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