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情怀

时间:2017-07-05【字号 超大    来源:石景山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石景山区老干部 谢桂祥
  阅读《北京老干部》杂志,看到杨艳华的一篇文章《忆下乡三件宝》,其中提到自行车是一件宝,他写到“1975年,我调到(丰台)区革委会农村工作组上班的第二天,我领到了一辆捷克牌倒轮闸自行车┈”,看到这里,突然眼睛一亮,好像找到了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立即使我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记忆。这辆自行车也曾经陪我走遍石景山、丰台的乡镇和社、队。
  这个故事说来话长,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石景山团区委工作,当时交通很不方便,通过我区的公交车只有两路,一路是京石路(即337路前身),一路是京门路(即336路前身)。机关下乡工作主要是骑自行车,但自行车也不够用,我记得有一次下乡去鲁谷,就是背着行李步行去的。刚解放虽然能够制造自行车了,但很少,机关又没有钱买,团区委仅有两辆自行车一辆是“飞利浦”牌的,一辆好像是用铁管焊的,没有牌子。到1956年情况有了变化,国家经济好转,物价稳定,机关干部完全取消了“供给制”,这时进口了一批捷克牌倒轮闸自行车,分配给团区委一辆。
  “整风反右”以后,1958年1月区委抽调中层干部下放充实基层,我被下放到西黄村乡任团委书记(原任团区委副书记),领导为了支持我下乡,就把这辆倒轮闸自行车,分配给我专用带走。自此这辆车就一直陪着我,老石景山区撤销后,西黄村划归海淀区,我和自行车也一起归了海淀区。1958年9月,成立石景山公社,我又带着它回归石景山,1964年我被调到丰台区团区委,又带着它到了丰台区,不论是在团区委还是到了丰台区委农村工作部,我都是骑着这辆倒轮闸自行车下乡工作。这十几年,行政经费管理的很严,低值易耗品可以用办公费开支,金额在限额以上的物品,如自行车、文件柜、办公桌等,就算固定资产了,不能随便购买。所以自行车可以修理,费用能够报销,但是不能随意购买新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正常工作被打乱,但农村工作并没有停止,如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三夏”、“三秋”工作,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强了,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干部下乡的人数更多了,陪我的这辆自行车,派上了大用场。
  丰台区革委会成立以后,原来靠边站的干部,该结合的结合,精简下来的干部,于1968年7月18日,集中参加了丰台区革命委员会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因为我参加了学习班,离开了工作岗位,移交工作时,公私分明,将这辆倒轮闸的自行车交还给区革委农村工作组。由于当时自行车还是下乡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没有折价归个人的政策,不然我绝对不离开它。因为它帮助了我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见证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在五、六十年代的实际表现。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