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乡
盛夏季节各种蔬菜水果陆续成熟,小麦由绿变黄,不久就到了粮食收获的时节,让我不禁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红薯、土豆、玉米是家乡父老乡亲宝贵食粮。祖祖辈辈传承的栽培种植技术精细周详,丰产丰收,锅台灶艺常年炊烟不断,家家有饭吃,主妇都是各种行家里手。
每年霜降节气过后,就是刨红薯的季节,保存好的薯种安全过冬后,到来年的春天再过手选拨、上火炕育苗,发芽率高是好秧的唯一标准。庄稼人遵守农时,一心一意把地里的活计干好。选好头茬薯秧插在备好的陇上,株距、深浅、浇水、封土、埋根、露尖恰到好处恰到好处,薯秧成活是丰产丰收的关键。育秧的火炕出秧一、二、三茬,母薯块完成使命,好的还可以做熟充当粮食解春饥饱肚皮。
闲了一冬天的土地,春天打成薯垅,栽上薯秧成活后串蔓,这时候长的薯块叫“春薯”从蔓上剪“五个叶”一段,再栽到收了的小麦地里,打薯垅、翻蔓,插秧,结下的红薯叫麦茬儿地插秧“条儿薯”。霜降到了,春薯、条儿薯都长到了季节,该收了。哥哥拎着镐、爹爹拉着筐,成堆的红薯令人喜悦、让人目明。冬春有饭吃了!嫂子是擦薯片的高手,右手拿着红薯,左手扶着擦刀,前推后退,咵咵声快而清脆。趁着月光或者挑着煤油灯,晃动的身影活灵活现。我摘下薯蔓递给嫂子,一声不吭却协调配合,节奏明快的声音悦耳动听。
为争取时间,往往挑灯夜战,一鼓作气干完。夜深人静,看着满地的“元宝”,竟也觉得像天女散花。为了趁天气好让薯片快点晾干,要拿合适的小棍经常翻动它们,等边上都翘起来一个个的更好看,想当年没见过大海和贝壳,之后尤其喜欢,大概是贝壳很像小时候薯片晒干的样子吧。渐渐红薯片干了起来,清理浮土碾成面,掺上榆树皮面,烙饼、压和乐、擀粑子,配上自家种的干萝卜条、黄豆芽,俏上小葱或者菠菜,那叫绿,那叫个香!来客了,包顿红薯面的饺子,巧妇为全家人改善伙食,味道之美不亚于北京烤鸭、涮羊肉、炸酱面……
相关新闻
- 何俊生--一家子前仆后继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