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竹藩:将传统中医文化推介到海外的先行者

时间:2019-09-23【字号 超大    来源:北京大学 作者:

我的心里话:
七十年间,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世界瞩目,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愿祖国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进脚步永不停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人说,中医是文化,西医是科学;中医是抽象的,西医是具体的。然而,有一位医学专家,学贯中西,率先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并把传统中医推广到海外,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谢竹藩教授。
向国外学习
谢竹藩最开始学习的是西医,1940年,年仅16岁的他考入燕京大学学习医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停办,谢竹藩改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彼时,中国医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那一代医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去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谢竹藩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引路人。
1948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赠送北大医院一台心电图机,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台,谢竹藩也成为中国给病人用心电图做诊断的第一人,他曾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中央首长做心电图检查;60年代初,在吴阶平教授的亲手指导下,谢竹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肤肾脏穿刺活体检查,有效解决了痛风性肾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断,再一次成为国内的先驱。
1978年,谢竹藩等一批优秀的医生被鼓励去国外交流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开拓眼界。至今谢竹藩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时的震撼。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看到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决心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努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向国外传播
谢竹藩不仅是学习西方医学的先锋,也是继承中华传统医学,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1955年8月至1956年2月,已留在北大医院内科任职的谢竹藩从西医队伍中被首批择优保送参加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训练班。结业后仍在内科工作,同时拜师高凤桐老中医,进一步深化学习中医理论和完善针灸临床实践。并跟随本院客座老中医李景泉和郜香圃学习肾炎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60年代他随6.26医疗队赴甘肃民乐县农村。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有限,谢竹藩就地取材,使用廉价的中医针灸和草药,为当地农民解决了不少问题。他负责编写的《农村卫生工作队医疗手册》,收录了许多经济、简单而有效的中医药物及针灸疗法,对全国农村医疗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广受全国医务界的欢迎。
随着国家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加,谢竹藩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向海外推广中医的探路人。1981年,谢竹藩赴美讲授中医针灸。美国医学界对中医持有怀疑态度。受过严格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训练、精通中医的谢竹藩,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医理论。他的授课一度轰动加州医学界,加州政府特向他颁发“嘉奖令”,指出“他在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两种医学体系能够相融。”从此,谢竹藩开始承担起对外发扬中医学的使命,多次受邀前往国外讲学,将古老的中医带到了世界。
1978年起,谢竹藩便开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参与及主编多部专著和词典,成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自1985年起他曾11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多次建言献策,为中医药国际传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可以说,他是研究制定传统医学名词英译标准的领军者;是中西两种医学体系沟通桥梁的架设者;是为西方读者开启中医之门的引导者。
回顾这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历程,谢竹藩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就,正是得益于国家的不断发展。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世界瞩目,“引进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同时将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推介出去”,成为他念兹在兹的使命。
人物简介:
谢竹藩,男,1924年出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参加工作。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中医药国际交流领军人物,曾获科技进步奖3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

 

图1:谢竹藩大学时期照片

 

 

图2:谢竹藩读大学时的笔记

 

 

图3:1955年北大医院临床内科教研组全体人员合影,第二排右第三人为谢竹藩

 

 

图4:1996年10月参加WHO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咨询会全体合影,第一排左四为谢竹藩

 

 

图5:2000年4月WHO在香港召开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咨询会的全体成员合影,第二排右二为谢竹藩

 

 

图6:谢老在家中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