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照:归侨青年的报国之心

时间:2019-10-18【字号 超大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我的祝福语:
  赤子之心报国情  尽心尽责不图报
  育人成才乃我责  以身作则是榜样
  善待朋友无所求  诚信相助是本分
  银发皱颜蹒跚步  七十余载弹指间
  风华少年凌云志  壮志已酬谢苍天
  笑享国泰民安日  目标百岁乐无边
  1958年8月18日,受进步思想影响和祖国的感召,年方19岁的许永照,与45位风华正茂的印尼华侨青年一起,辞别父母,登上了开往祖国的邮轮,回国求学,报效祖国。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满载着逐梦的决心与勇气,对着亲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他们暗下决心:“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为华侨争光。”
  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是“歌唱祖国”的乐曲,湛蓝的天空,芳香的泥土,和蔼可亲的同胞,许永照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祖国,我回来了!”在每个人的心中呼喊。归国后的第一件事是向祖国献礼,印尼龙目中华总会委托带回的100公斤优质稻种和咖啡豆交到了华侨接待站领导的手中,代表了广大侨胞对祖国的真情厚意。领导的一席话给了他们无比的温暖和鼓舞:“祖国欢迎你们,感谢广大侨胞对祖国的支持。愿你们像这些种子一样,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流逝的岁月不复返,与母校同成长的印迹却永世难忘。
  1960年5月,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归国侨胞可提前高考,许永照等120名华侨同学被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录取,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的首届学生。1960年正是学校的初创时期,回龙观精神病院的一个四合院曾经是临时校舍,安定医院蓝靛厂的破庙也曾留有他们驻足的痕记。1960年9月,500名首医大首届学生终于搬到学校现在的校址,开始了大学生活。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许永照和他的同学们一边参加校园建设,一边进行课程学习,这期间建立起来的师生情、同志情、同学情,历久弥新,终生难忘。
  艰苦的岁月磨练着人的意志品质,德艺双馨的教诲更是受益终身。
  1965年9月,许永照毕业留校任教,他有幸来到了吴阶平院长身边工作。吴院长的工作态度以及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许永照的一生。他讲到,有次收到大兴县医院来信,邀请吴院长为一位“阴阳人”患者会诊,问吴院长去不去,吴院长痛快地回答:“去!”当准备去车队要车时,吴院长阻止说:“我们坐公共汽车去。”第二天,许永照陪院长上了永定门外的郊区车,一路颠簸前往医院。几天后,吴院长又重返医院,亲自为患者做了手术。吴院长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疗水平,高尚的思想品德,深深地印刻在许永照的脑海中,指导他做人、做事。
  在与祖国共成长、与首医共成长的历程中,许永照由一名归侨学生,成长为我校的一名知名教授。建校早期艰苦创业,他所在的解剖教研室,曾自己动手,制作人体器官标本,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他所在的解剖教研室又是第一个进行教学改革,开展 “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他教授的解剖课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们说:“听许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许永照以他执着的报国之情和勇于奋斗的精神,兑现了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的誓言,也实现了他回国时许下的“一定为华侨争光”的诺言。
  2000年,许永照退休后,又主动承担了与学校海外校友会联系的工作,成为学校与海外校友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母校50周年华诞时,一尊由港澳校友会捐赠、设计、镌刻有“母校情,赤子心”六个镏金大字的印度红石刻,矗立在了学校的桃李园里,旁边耸立着一棵由当年首届学生亲手种下的高大同龄杨树,它们与现代化的校园建筑交相辉映,见证着母校的历史,见证着那个年代归侨青年的一片报国之心,是校园内的一道最靓丽风景。
  逐梦的青春在祖国建设的征程中闪耀光芒,梦想花开的时节祖国日益强盛。正如许永照所说的:我想要一个团结强大的中国,愿我的梦想在追求中继续绽放。
  个人简介:许永照,男,80岁,首都医科大学教授,1965年9月留校任教,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