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情深 桃李满园--记延庆区老年大学教师宋立中

时间:2017-09-14【字号 超大    来源:延庆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王富杰
 
  宋立中老师生于1937年,在职时从事中学教育四十余年。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延庆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区书画协会楹联协会理事。2003年被聘为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任书法教师十余年来,为本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硕果累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老年书法爱好者,真可谓耋耄之年,桃李满园。
  白手起家 自编教材
  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办得好、质量高、有发展,在诸多因素中,必须具备优质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和优良的教材。宋老师受聘到延庆老年大学,正值建校初期,首先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教材。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有专职人员为其编制教材,而老年大学,即使全国,也在初试阶段。从无适合的课本,更谈不上什么教学大纲、学制。怎么办?哪里去找?向谁去要?延庆区委老干部局的领导从各方面支持和鼓励宋老师,在方方面面给予帮助。宋老师深知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学员的期待,无论如何也要负起重任,把这工作干下去。凭他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能否自己编写!没有学制,可以从实际出发,自行试定。没有现成的教材,只好选用古代的碑帖做范本。虽然这些名家高手的墨迹精湛,但他们所写的内容并不是为教学而用。为了选好教材,他先后二十多次去北京各大书店挑选适合的版本,首先要考虑字迹清晰,版面适宜,价格合理。多年来,不管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每次他都是坐公交车,背回全班的课本。尽管这对于一个年逾古稀之人来说,是件不易的事,他却坦然一笑说:“我是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教材虽然选定,但所有古碑古帖的内容均是难懂难解的古文。如《多宝塔感应碑》、《圣教序》等,都有深奥的佛教术语。十多年来,宋老师孜孜不倦地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如《佛教图文百科》、《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汉语字典》、《书法史》等等,为弄懂一个词一句话,在本地无法查到的,就去市区请教。一次碰到“一乘五律之道”这句佛教术语,字不清,话不明,他专程到北京白云观去求教。就这样,他把所有教过的每一份碑帖都进行标点、注释,再译成白话文,交到学校打印装订成册,发给学员人手一份。使学员扫除了临习当中的拦路虎,不再为古文所困扰,不仅能临其字,还能知其意,懂其文,可以集中精力练书法技艺。宋老师编写的这些教学参考资料,虽未正式出版,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的外地老年大学从网上得知,也来函索求。十多年中,他不仅编写了浅显通俗的教材,还精心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备课笔记。正如一位80多岁的老学员段兰田发自内心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没见过这么负责任的老师!”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宋老师虽然从事教育多年,但教成人书法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学员的背景情况各异:仅就文化层面,有的是大学本科;有的不及小学程度;在职务上,有的是国家机关或企事业退休干部(如五班有正处级10人),有的是工人和远离县城的农民;在年龄上更不同中小学那样整齐划一,有的是50几岁的中年,有的则是80多岁的老者;书法基础更差异悬殊,有的动过墨写过字,有的从未握过毛笔;在学习动机上,有的是真心实意要学一技之长,有的是为了消遣解闷,学好学差无所谓。特别是有的人虽然在书法技艺上要向老师请教,但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管理能力都远远高于老师。面对这些情况,怎样才能因人而教?经过认真思考,宋老师认为,首先要调整好自身心态,必须要正确对待学员,拿出真心、诚意、耐心。这些人尽管各有差异,但总的方向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自愿参加,都有学好书法的积极性。既要学到一技之长,又要老有所乐。
  宋老师的教法,一是有教无类,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因人而异,教人先教心,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消除师道尊严,建立和谐的友谊之情。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他认为书法是一种持久、细致、规范的功夫,既按中小学启蒙教育的模式,也要贯穿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理念。特别是因材施教上,他已接过四届学员(1、3、5、6班),每接一个新班,第一步就是手把手一个不差地教学员如何执笔、如何运锋、如何调墨,唤起他们的童心,更快更直接领悟到写字的基本技能。在没有投影设备的前七年,他坚持每节课都把宣纸悬挂在黑板上,边讲边挥毫示范,老师酣畅淋漓的演示,学员看得清,听得明,十分直观,效果很好。有时,当堂个别学员提出很幼稚的问题,他也是百问不烦,耐心解答。每学完一种书体,都要在班上搞一次展出,学员作品全挂在墙上,大家互相观摩,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老师再给予切合实际地详细点评。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地激励促进作用。一位走访过不少老年大学的人士说:“这种教学方法还不曾多见,很值得借鉴。”
 
 
  博学广识 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学习书法必然要涉及到诗词歌赋等古文学,即所谓字外功,没有字外功铺垫,书法技艺很难达到深层涵养的境界。为此,当学员书法技艺达到一定程度,便倡导他们背诵些古诗词,并尝试做些小诗。有的学员说:“人老了记忆力差,写写字就行了,还背什么诗词?”听到这些,宋老师并不急于求成,一方面循循善诱,做好引导,增强大脑的灵活敏捷,另一方面以身作则,给自己出难题,带头背诵常见的古诗。他过去一直是教数学的,对写诗作赋,也不甚精通,为了激发学员的情趣,不顾年高智减,和学员一起,写诗作联。如他写的七律《老年大学感怀》:“雪漫关山寒气高,老年课上似春潮。清歌唤起童心曲,曼舞翩来老态消。书画联缘温故友,诗文互韵铸新桥。教学相长真风尚,无限夕阳俏眉梢。”他常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学员:“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能是自己的撰文,更别有味道。”
  不仅如此,他还把所教过的教材《多宝塔碑》、《圣教序》、《书谱》、《祭侄稿》、《曹全碑》、《史晨碑》等,全部背下来,并谙熟于心。他向学员提出:“只有背下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只有背下来的,书写起来才灵活自如。”说起来容易,但对于一个年迈之人来说,确是很大的挑战。但宋老师真真正正这样做了。特别是背诵近4000字的《书谱》,硬是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身教重于言教,每教一种新的书体,都先给同学们背一遍,每次的背诵都赢得了学员的热烈掌声,同学们也逐渐养成不管是旅游观光,或遇事感怀,都能抒发自己的情感,所成诗句虽不太符合格律,但对提高书法的临习大有裨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老师精勤敬业、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学员。他所教的学员,无论原来基础如何,书法艺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成为本地区书法界一支主力军。学员费淑琴多次在区书法活动中获奖,王富旺在中韩书法大赛中获奖,王振璞、卢信寅、王富杰等书法作品被收录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观》里等等,深得赞誉。
  宋老师自身在繁重教学的同时,更不忘锤炼自己,精心研习各种书体,勤于创作,勇于攀登。其作品多次在本地区获一等奖。2005年篆书入选“首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并在军事博物馆展出;2007年小楷作品获“北京市泰恩康杯”书法大赛金奖;自2009年之后连续三年在中韩书法大赛获特选奖和奖品;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隆重的颁奖仪式;2014年12月,在区委老干部局、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遴选了100多幅自己的创作,在区文化馆举办了“书乐延年”个人书法展;2015年之后,连续出版了《宋立中书法集》和《教学随笔》两部书法著作。为延庆书界增添新彩,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广缘社会 翰墨传情
  宋老师不仅在教学上表现出老骥伏枥、严谨认真,而在与人交往上更是谦虚低调,和以待人,无论是所教的学员还是不相识的书法爱好者,凡是慕名登门求教或与相约,他都热情接待,一心将自己深厚的书法造诣广泛地融注传播到社会。
  多年来,宋老师为老年书画研究会大讲堂承担了主讲角色,已讲过篆书、行书、楷书和历代名家的专题讲座以及文房四宝、装裱技术的专题讲座。每讲一次都把扼要内容印成教材发给听众,往往还要当场演示。如他在讲三国《天发神谶碑》,挥毫写出那篆隶兼备的奇异字体。讲书法史,熬过几个深夜编纂出400多字的《书法承韵歌》,使人们清晰了解从周朝到清代,书法简史的发展概要。区老研会每年都要组织书法展、出版书画集,对作品的审阅筛选,他都不辞劳苦地参与其中,尤其改稿不厌其烦,凡是难改的,他都要带回家细细修改或挖补,或与作者当面交谈。两次书法知识大赛活动中,他和郝敏杰老师,共同担当对参赛者的辅导、出题、判卷、评委等一系列繁累工作,无怨无悔,积极配合组织,出色完成任务。
  送文化下乡,为百姓写春联,宋老师更是责无旁贷的参与者、中坚者。他认为这正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好机会,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2004年,宋老师在《绿色家园》延庆春节征联中获一等奖。
  他为社区服务随叫随到。经常应邀写作品代表社区参加社会活动。假期为本小区学生搞书法培训。2016年端午节,宋老师所在的社区与台湾高雄的一个街道互访时,把宋老师的书作,以珍贵礼物赠送给台湾同胞,对方深为满意。当然,他为社会上的机关、学校、旅游景点、民俗户、酒楼饭店等所写作品不计其数,不逐利禄,深受欢迎。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妫川大地的书法天地,用辛勤和汗水浇灌了老年大学朵朵书法艺术之花。他常说:“一生无悔,教书无悔”。把自己晚年的光和热献给老年人是他的追梦。                  
北京老干部

微信关注
北京老干部

返回顶部